
一脚踏上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大街,满眼不折不扣的俄罗斯风土人情,会使你产生一种时空的错觉,仿佛已经去国千里万里。其实,这里跟黑龙江彼岸的中国边境城市黑河,江面最近处的距离不过750米。如果从冰冻后的江上走过,大概也就十几分钟时间……两个仅一江之隔的城市,鸡犬之声相闻却咫尺天涯的天南地北。你还会发现一道独特而有趣的人文景观:这边是地道的欧罗巴,那边是纯正的亚细亚,种族区域划分的依据似乎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国境线。
(一)
虽然位列同样紧邻中国的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后,布拉戈维申斯克仅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第三大城市,但作为阿穆尔州首府,仍占据着中俄边境行政规格最高的城市和重要通商口岸的位置。在这个321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市中,生活着21.75万居民。以俄罗斯1.41亿的人口总量和东部地区每平方米不足一人的人口分布来说,城市规模已不算小。尽管距离自己祖国的首都莫斯科有8000公里之遥,多数居民的祖辈就是当年沙皇的苦力和远征军,以及被流放的要犯,这座城市却不仅没有被抛弃和遗忘,反而因地处远东和与中国接壤,正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重视。
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个注重教育的城市,单是列宁大街上就有五所大学和两所军校,每五个市民中有一个大学生,因此素有“学生城”之称。这座安静而整洁的城市以少儿美术教育注重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著称,是人类第一位探索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诞生的地方。尽管已露陈旧荒芜,城市规模的“大气”还是令人肃然。也许俄罗斯正在复苏的经济还没有波及远东,这里居民尚未享受到改革果实,但有社会福利保障,生活显然稳定平和。从街头步履匆匆的行人得体的衣着、优雅的举止和礼貌的神态中,你可以感觉出他们大都有过良好的教养。
(二)
“西伯利亚白茫茫,无边无际;从小我就热爱你,俄罗斯大地……”汽车穿过结雅河大桥向新城区疾驰,沿途一片广袤无垠的原野,眼前只见蓝天映衬下发黄的枯草和灌木丛。正在封冻的结雅河(精奇里江)水在布列亚平原上缓缓流动,与不远处临界中国的阿穆尔河(黑龙江)汇合。极目望去,尽是一片生长着白桦树林、柞树和杨树林的丘陵,你或许会暂时忘却这里曾经是华夏的领土,早年哼唱过的俄罗斯歌曲不由得涌上心头。那略带忧郁情调的旋律至今仍具强烈的感染力,使你对这个面积辽阔的伟大国度充满了神秘的向往。
原野上间或看到一些似乎随意搭建的低矮破旧的小木棚,这就是所谓俄罗斯人的乡间别墅。每逢夏季休息日,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市民们就会倾城而出,驱车(俄罗斯二手车不征税,没有报废期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来到结雅河旁戏水、游泳、晒太阳,尽情享受天赐的自然风光。在这里,没有人钓鱼、往河里丢垃圾和使用肥皂洗涤剂洗涮物品等,周围也不可能有播撒化肥和农药的田野,更不可能有排泄有害气体和液体的工厂。于是你会由俄罗斯人极强的环保意识,联想到他们对这片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的那份感情。
(三)
坐落在老城区“加里宁大街”上的东正教堂庄严肃穆,被街道两旁散布着的“木格楞”房子包围得颇具风情。那些带烟囱的木头小屋总让人觉得更应该出现在普希金的童话诗里……苏维埃时期提倡无神论,早年的教堂被拆除。这座俄罗斯最常见的拜占庭式蓝色建筑应为并不久远的产物,据说就是仿照已逾百年的哈尔滨圣·索非亚大教堂建造而成。但是除洋葱头的塔顶全用西伯利亚特产的紫金包裹外,其余较之后者则远没有那般辉煌气派——谁能想到当年极富扩张性的俄罗斯人,最终会到异国他乡去寻找引以自豪的文化之根呢?
俄罗斯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民族,一千多年来,东正教精神早已嵌入其文化和性格。在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人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前苏联解体后,普京政府力图用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的东正教思想,统一俄罗斯人的意识形态,恢复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一时间俄罗斯教堂林立。信徒过亿。于是才有了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民自发捐资建成的东正教堂,这个可供游人参观瞻仰的地方。
(四)
俄罗斯每一座城市至少都有两个广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列宁广场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胜利广场。位于阿穆尔河边的列宁广场建成于1967年,广场上照例有列宁挥手的巨型雕塑——身披大衣的列宁手臂平伸挥向东方,面向以他命名的那条人来车往的大街,生动逼真的神情仍然慷慨激昂。在距列宁广场不远的胜利广场旁,还有一尊按照列宁真人比例塑造的铜像。据说列宁身高仅1.58米,远远谈不上挺拔伟岸,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思想的巨人。同样的铜像在俄罗斯仅有两尊,另一尊则在新西伯利亚市。俄罗斯无处不有的列宁的影子,都在说明尽管前苏联已经解体,但在俄罗斯人心目中,列宁仍拥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列宁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化名,他领导的十月革命震撼世界。从那以后,仿佛所罗门的魔瓶被打开。原先仅在欧洲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随着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全球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谁也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中国最先听到十月革命炮响的地方。在1918年远东著名布尔什维克党人穆欣指挥下的追击白匪战斗中,华裔红军战士一马当先。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这里是重要的红色通道。刘少奇、罗亦农、肖劲光等众多民主革命先驱,都是由黑河至布拉戈维申斯克,再远赴俄罗斯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时至今日,阿穆尔河岸上还陈列着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时的炮舰。
(五)
胜利广场最显眼的位置耸立着一座高16米的无名英雄纪念碑,是为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建造的,碑上刻有前苏联士兵的浮雕造像。纪念碑下曾经长燃的火焰如今已熄灭,只有几束前几日新婚夫妇摆放的鲜花,还默默释放着美好的颜色。俄罗斯是个尊重历史、喜爱怀旧的民族。受东正教教义影响,他们传统的婚礼仪式十分简约,就是穿西服婚纱的新郎新娘在亲友们簇拥下,来到先烈的墓碑前敬献鲜花。跟常年处于战乱而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不同,俄罗斯这个人口稀缺而和平稳定的欧洲国家,在四年的卫国战争中,失去了4000多万人的生命,这对他们来说,无论任何时候都是的一种锥心刺骨之痛。
谈到了生命的延续,自然就会谈到生育。长期以来,俄罗斯人口呈负增长趋势,布拉戈维申斯克也不例外。这座在卫国战争中有十万名参战者牺牲的城市,如今离婚率竟高达90%,人口持续下降,“英雄母亲”的时代已成历史。俄罗斯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女人比男人多出1000万。尽管俄罗斯姑娘个个身材修长,风姿绰约,大街和广场上却时常可见一个俊男身边围着两三个靓女的现象。由于事故和心血管疾病,男子平均寿命近年降到60岁以下,死亡率是女人的4倍,由此导致劳动力奇缺。据说为提高出生率,政府准备或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把法定婚龄改为16岁,鼓励女性嫁到中国但不允许男性娶中国女人等。
(六)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感情是复杂的,在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每一处历史痕迹,都可能会触碰到敏感的神经。列宁广场靠近阿穆尔河的地方竖立着一块石头,俄罗斯人称之为“报喜石”。不远处还有一尊面朝中国的雕像,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150多年前,这个原本隶属于中国的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名叫“海兰泡”。1858年,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占大沽之际,率远征军与大清帝国黑龙江将军奕山在这里签订了城下之盟《瑷珲条约》,之后向沙皇报喜并立石纪念。布拉戈维申斯克就是斯拉夫语“报喜城”的意思。从此,包括海兰泡在内的黑龙江以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永远地划到归俄罗斯疆域的版图之中。
阿穆尔州博物馆是一幢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在里面可以亲眼见到《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原始文本。一幅巨型油画描绘着哥萨克与清军血腥搏斗的场面。由此,“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野蛮屠杀,都被合理化为根据条约的文明扩张。奇怪的是,这个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上最大受益者,获得了恩格斯比喻为“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领土,却从未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还值得一提,曾谴责过沙俄侵略行径的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两度发表对华声明,宣布废除与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忙于混战,没有主动办理交接事宜。
(七)
西伯利亚的初冬异常寒冷,江上早已覆盖着厚厚的浮冰。从布拉戈维申斯克回到繁华兴旺的黑河,在一家中餐馆满足口腹之欲后,幽幽地望着窗外嘈杂喧闹又凌乱肮脏的街道,望着沿街向来往行人兜售小商品的“蚁族”同胞,回想起河对岸那座安静整洁的城市,回想起“贫穷”的俄罗斯人眼神里那一丝不易察觉的高傲,你仿佛看见一个优雅却没落的贵族夫人正在远去,而对眼前熟悉的一切,或许会感到多少有些失望。
俄罗斯,这个诞生过许多世界名人的伟大国度,这个在13世纪蒙古人西征之前根本不与中国接壤的寒带国度。从伊凡雷帝到彼得大帝,它后来的兴盛强大,一定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历史必然。如今的俄罗斯虽然衰落,但在民族内部,似乎仍涌动着一股神秘的力量……一座城市远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部。但是隔着正在封冻的黑龙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再望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你是否能够看到一个强悍的民族、一段纠结的历史、一种交融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