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世遗碉楼,侨乡广东开平的骄傲

  散落在著名侨乡广东开平乡间田野的碉楼,数以千计。拔地而起,土洋结合,千姿百态,雄浑瑰丽。这些经受风吹雨打的碉楼,积淀着海外游子和故里亲人的智慧和血汗,见证了久远的华侨历史和近代的南粤沧桑。

  古往今来,炎黄子孙创造了许多诸如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载入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史册。然而,隐藏在开平的中国乡土建筑中首创的古老碉楼却几乎被世人遗忘了。

  同一事物,不同视角,不同认识。许多人看来,碉楼平淡无奇,不值得大做文章。有的人则视为落后农村的陈规陋习,让它在历史长河中自然消失是了。

  我们要衷心感谢上世纪未从北京南下挂职的那位年轻的女学者,她学富五车,独具慧眼,刚到开平,便对这里的碉楼感到十分震惊。她似乎觉察到这些世上罕见的奇特建筑群体,必然有其奇特的历史和价值。她利用业余,埋头翻阅了一沓沓尘封多年的史料,实地察看了一座座物是是人非的碉楼,专诚拜访了众多乡间长者和有关人士。她思考再三,胸有成竹,于上世纪最后一年的春节前夕,郑重地向开平高层决策人呼呼:向联合国申报,请求把开平碉楼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学者一言千金,开人心窍,获得了全县上下的广泛赞同和鼎力支持,很快启动了艰辛、繁杂的申遗工作,于2006年初把申报文本送到了北京,然后转呈巴黎。

  这份申报文本,历经两届政府,前后为时七年,牵动成千上万人员,大改十多次,同时附上大量异常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鲜为人知的文字资料,还有详尽的《开平碉楼与管理》和《旅游规划》两本册子。

  碉楼,以其雄浑的气魄、独特的风格和坚固的防守能力、完整的生活设施,及其折射出来的充满辛酸和血泪的华侨历史,特别是海外游子对故土家乡的浓厚感情,扣人心弦,征服了出席200731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全体评审委员,一致投票同意把开平碉楼载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默默无闻的开平碉楼名扬神州大地和海外侨界,带动了开平走上世界舞台。

  开平碉楼是把军事上用于观察、射击、防守的地面坚固建筑与农村民用楼房结合为一体,大多数建于清末民初,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再也无人兴建了。

  开平是“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市的一个县,早在明未清初便有乡民陆续远渡重洋谋生,清末民初出现了高潮,集中在美加一带,俗称“金山客”。他们在异域他乡含辛茹苦多年,有些积蓄,便思念落叶归根和造福子孙,回“唐山”(中国)买田地建房屋。可是,当时治安恶劣,社会不宁,他们用血汗换来的钱财往往成了土匪强盗、地痞流氓的猎物,有的甚至惹来杀身之祸。为了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慢慢地出现了碉楼,后来发展到遍地开花。其中有的是独家兴建的,有的是两三家或全村合建的。

  据统计,开平碉楼最多时共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遍布各乡镇。若从高处俯视,恰似洒向人间的黑珍珠,把侨乡点缀得格外美丽。当你仔细观察,这些碉楼的设计风格各异,规模大小不一,而最大的共同点是具有很强的防卫能力。每一座碉楼就是一个防卫单位,外墙厚实,门窗坚固,大门顶部和每层楼四面都有内大外小的各种形状的小孔,既可以向外观察又可对外射击。顶层四角,一般有凸出建筑物的“燕子窝”,用来向下面、前方和左、右瞭望和射击,扩大了防卫空间。有的在顶层四面修建“女儿墙”,各有许多居高临下的射击孔。如遇强盗袭击,各座碉楼协调同作战,形成交叉火力网。

  碉楼主人为了提高防卫能力,不仅准备了足够的枪枝弹药,还从国外进口发电机、探照灯、报警器等先进设备,在天棚还堆放了具有杀伤能力的石块、石灰等。这样的坚固建筑和严密措施,易守难攻,一般强盗土匪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开平碉楼的高度大多四、五层,也有八、九层的,外观有的是中西合璧,也有欧美风格的,主要决定于主人的经济实力和生活爱好。自力村有碉楼15座,其中被称为“开平第一楼”的铭石楼别具匠心,高九层,楼顶有三层亭阁,内部装饰典雅,生活设备齐全,既有西方时尚气息,又有中华传统色彩。马降龙村别有天地,碉楼13座,造型别致,保存完好,与村中竹丛、蕉园相互掩映,和周围民居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天造地设的醉倒游人的画面。

  雕楼,是古老华夏大地唯一以华侨历史为背景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开平的骄傲,“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的荣耀,也是海外华侨和开平乡亲为之自豪的特殊贡献。碉楼,必将大大激发海外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对故土家乡的深切感情,必将有力促进开平的旅游、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