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到了,这是播种的季节,这是耕耘的季节。
实事求是
点点细雨中,映入眼帘的毛泽东主席1943年校训题词“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分外醒目,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它都巍然不动,特立独行。它在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它在无声的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
习近平校长的报告
《论语》说:“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善哉,斯言!在春天,歌咏先贤道德之风,传承文化之精髓,聆听习近平校长《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的报告,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那就是与人民血肉与共的历史,那就是带领全中国人民奔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信任,又是重任。“任重而道远”、“上下而求索”,在艰难中前进,在探索中前进,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常做常新,常新常做。
掠燕湖
漫步湖边,薄冰覆面,时有冰的开裂声。那是春的召唤,昭示着春潮的涌动,将不可阻挡,待到碧波荡漾时,既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抓紧这黄金般的岁月,疏通、开导,让民众在水的奔泻中,获得平安与幸福。
绿杨宾舍
党校东门东侧,有绿杨宾舍一座,古称“绿杨别墅”,是清乾隆皇帝长子安定亲王永璜第五世孙毓朗的宅院。毓朗曾与载润、载涛一起掌管宗人府。院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虽历经风雨,仍风韵犹存。然物在人非,百年之后,历史记住的只是为民众造福之人,不管你是皇子贵胄,还是达官贵人。所以,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是为官的最高境界,值得永远记住。
自得园
党校原有的自得园是连接圆明园与颐和园中间的附属园林,是雍正初年雍正皇帝赐与和硕果亲王允礼的花园。风雨过后,已看不见残砖断瓦。然而,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深深地铭记了那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狂洗自得园,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要自得,首先要自立,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强大的国家,将是海内外华人坚强的后盾,永远的保障。
弘佑天民坊
掠燕湖畔的“弘佑天民”坊,是明嘉靖21年始建的牌坊,金碧辉煌,引人注目。1960年移来党校。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与天高,为政者当时刻谨记。
六合亭
明景德年间所建,原在隆福寺,1960年移来党校,由六角亭改为今名,取天地六合之意,寓意深刻。人生天地间,天与地六合而生水。水为至要,流水不腐,方能户枢不蠹。常新常清,方能强健如斯。
古槐树
杜甫云“锦官城外柏森森”,我则说“安河桥南古槐树”,党校的这二颗古槐树,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它见证着雍正七年建造的清代京郊粮仓“丰益仓”,一年四季每天昼夜不断地进出粮食,陆路车轮不断,水面船星点点,一派兴盛景象。民以食为天,自古皆然。
西华厅
典雅的名称,耳熟能详的名称,也是我们进出最多的大厅。在这里,11场讲座各擅所长,部门领导高瞻远瞩,娓娓而谈,没有客套话,没有虚言假语,直言快语中,透露出:党和国家看到了发展中的问题,有信心、有能力克服这些问题,越过千山万水,直抵那胜利的彼岸。
或有议焉。领导们日理万机,百忙中来到了我们的身旁,高兴之余,期望着能有哪怕是一瞬间的时间,与我们教学相长,解疑答难,对我们的科研、教学当大有裨益也。
小组讨论
有听则有思,有思则有议。小组讨论,是我们思索的好去处。两个半小时,三次讨论,总觉得时间不够,意犹未尽。建议可延续时间半小时,增加场次一次。真理越辩越明,思路越理越清。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不足,是必然存在的。只要方向明确,路线正确,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三八节
三月八号,全中国妇女的节日。在一食堂,200余名同学欢聚一堂,自编自导,自弹自唱,为女同学们送上了深深的节日祝福:扎西德勒!
井冈山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沿着红军的足迹,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山”——井冈山。踏遍青山绿水,走过小路大道,步履所至,仿佛听见了黄洋界的炮声,看见了八角楼不眠的灯光;三湾改编,朱毛会师,如一幅历史画卷,徐徐展现眼前;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如悦耳之曲,时时响在耳边。若兰之坚强,煜华之忠诚,是信仰所至;“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是探索而成。我震撼:革命前辈的坚定信念,敢闯新路;我感叹:革命前辈的依靠群众,勇于献身。这就是井冈精神,历千载而不灭,书汗青而传久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参加六部委的学习,感慨良多,随笔而至,心有系焉。顾炎武之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皆知之。现在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我辈恭逢其盛,应人尽其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盛世添砖加瓦。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作为参政党的一员,更应献言献策,致力为公。到那时,才能说:无愧于这伟大的时代,无愧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则说:“春天已来,哪秋收的日子还会远吗?” 企盼着,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上,留下一串串记忆深刻的珍珠。
最后,赋《壬辰季春,六部委第43、44期研修班有感》一首,权作结尾:
月圆春正浓,
风起意斑斓。
聚贤沂乎舞,
知新遍瀛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