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走近英格兰

  七十年代,我出生在江苏连云港这座海滨小城。从小,我就喜欢借着父亲出差的机会随他到处旅行。虽然那时年龄小,许多的记忆只能靠留下的照片拼接,但我一直不变的内心梦想,就是能走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去寻找不一样的美,看不一样的景。这个梦想,在自己长大后经过多年的行走正在一步步实现。

  我也曾梦想过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域风情,但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走出国门迈进另一个国度,是因为组织工作的安排。去年上旬,突然接到省教育厅安排我赴英国培训的通知,那一刹那,我激动地不敢相信,会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前往英国这个遥远的国度。不是不曾梦想,而是因为她过于遥远,在世界地图上,英国被放在最边上,给人的感觉是地平线的尽头。所以,当我得知能够到英国参加培训,能和这个孕育出莎士比亚、狄更斯、牛顿、培根的国度亲密接触,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的喜悦。

  1121,全省23位音乐教师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开始了为期三周的英国游学。在飞过了西伯利亚地区、童话王国丹麦领空后,经过十三个小时的飞行抵达了欧洲最繁忙的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待入境的手续办完,已经天黑,当晚便住宿伦敦。虽然我们都知道八个小时的时差很难倒,但新鲜、兴奋、好奇让度过了二十多个小时白天的我们无半点睡意。睡了醒,醒了又睡,就这样度过了伦敦第一夜。

  第二天早上八点,天还未全亮,我们便乘车前往第一个目的地——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背景之地,世界著名学府牛津大学。虽然时差还没有倒过来,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家一点困意都没有,一路上记录着英伦清晨的初次印象和英国乡村的整洁和殷实。

  早就听说牛津大学有“城市中的大学”之称,到了这里看着手中的地图,我们确实找不到这座大学校园的固定地界。学院遍布在各个区域,走进这个城市,你也就走进了这所大学。这里处处都是优美的哥特式尖塔建筑,漫步在古色古香、风情万种的校园里,感受着近一千年来先哲大师所积淀的底蕴,虔诚地膜拜着这世界顶尖学府。在这里,导师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的义务,但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的责任,他们必须教给学生的,是思想。这就是许多学生选择去牛津上学的理由,为了思想。

  到剑桥大学是回国的前一天,大家的脚步已不像刚下飞机时那么匆忙了,更多了些离别前的不舍,都在尽情享受着世界一流学府的人文气息。虽然去的时候天空下着小雨,不过落雨使青草更青,书香更贴近整座城,更加幽谧,草坪上躺着懒散的牛群,天鹅与野鸭在剑河上畅游。剑桥之所以让国人油然向往或是因为它作为“自然科学家的摇篮”,哺育出牛顿、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大师,或许更是因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使得剑桥的风仪如此优美地投影在我们的波心。

  亲临两座学府,如果说牛津是以古典和传统而闻名,剑桥则是以新锐和现代而闻名。这是座用脚与自行车轮丈量的“大学中的城市”,步行五分钟就能到达的音乐厅,十分钟的戏院,十五分钟的电影院,四处散落的咖啡店、酒吧、草坪与书店,要不是冬天,草坪上到处可见捧着书的人群。每天傍晚每隔十五分钟敲响的教堂钟声扩散在四周,每逢听到钟声,我都会停下脚步聆听它悦耳绵长的延音,仿佛在时刻提醒着你时间的宝贵。这里涌动着新科学新思想,但传统却得到无限尊敬。这里还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学院的草坪只有研究员才能踩踏,一般人如有此行为将被严厉呵斥。即便如此,在这里,智力上的挑战却被无限推崇。大约是因为康河的草绿书香所浸润,这里的年轻人书卷气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健康阳光的神彩,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剑桥书呆子”的模样,他们被鼓励自由精神,却也强调纪律与竞争,他们可以生活闲暇,却会穿进每一间教室,倾听神学、自由主义、或是日本电影的变迁……

  在伦敦近郊的斯特拉特福小镇,我们瞻仰了创作出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人物的大师莎士比亚的故居。他的成就无需赘言,正如20116月温家宝总理在访问莎翁故居时所说的那样:“莎士比亚一生创作37部戏剧、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无论是喜剧或是悲剧,都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至真至善至美。从喜剧中,我们不仅得到欢笑,还有沉思和启迪;从悲剧中,不仅感受悲情,还有追求未来的希望。”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很羡慕他,因为他在壮年时期因为对创作的热爱游荡在外,在生命日渐走向终点时回到了自己生命的原点,这是多么圆满的一件事。在他的故居里,我们也看到了400多年前,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前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羊皮手套作坊里那简朴的工具,卧室里那简陋的寝具,无不在诉说着农业时代人类生存的艰难。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也使得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自由的思考,更自由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到英格兰最大的湖泊温德米尔湖,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是云烟飘渺、雾气迷离,轻盈的雨幕随着微风轻舞飞扬,此时的温德米尔湖犹如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佳人,让我们从容地去领略她的美丽。我们迷失在湖光山色中,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一样忘掉了生活中的财富和年龄的区别。在这里,很容易让人迷失在美景中,忘了时间,忘了岁月的匆忙。

  一位诗人笔下写道:“如果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生活。”在大钟沉重而铿锵的响声引领下,我们来到了伦敦街头,走在滑铁卢桥,依傍着泰晤士河的大笨钟、伦敦眼、塔桥、议会大厦和威斯敏斯特教堂一览无遗。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都在注目各自眼中的魅力伦敦,行为艺术家也借此大秀才艺。虽然2012伦敦奥运很快临近,却几乎不见如北京奥运一般扑天盖地的宣传,只是在市中心大喷水池和高高耸立着纳尔逊爵士塑像的特拉法加广场看到了奥运倒计时牌,但一路上也多见骑车和跑步的市民,这或许也是英国人真正参与奥运的方式。

  伦敦作为举世闻名的大都会,拥有难计其数的街头雕塑。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能与精美的雕塑不期而遇,包括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甚至也有一些根据神话、童话故事及其它小说作品所提供的形象的塑像。这些雕塑成了伦敦,甚至整个大不列颠固化了的历史与文化。

  进入大英博物馆,无需买门票,不过门口会有一些捐献箱,参观者可自己随意。这里的展品之多真的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完的,中国馆正在维修,我们只能看到中国瓷器展厅的藏品。感慨这些瓷器的精致和完整程度在国内的博物馆里不曾看到,也不禁自问: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如果留在中国,是否还能在这百年的战乱中劫后余生?离开时,一只鸽子“目中无人”地静静停在门前,一群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结束参观,这些孩子对自己国家馆藏的珍品来自于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会有怎样的深思?

  坐了近四个小时的车到达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这座小城不像伦敦那么大,但她有独特的文化与历史。鹅卵石甬道把苏格兰的过去和现在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原因,不少爱国者至今仍不愿苏格兰加入联合王国,仍想恢复自治。这里的人民尊重自给自足的精神,自立心极强。

  初冬的爱丁堡城堡,呼啸的北风就像电影《勇敢的心》当中的威廉•华莱士那样,高呼着“自由”,恣意的狂飙而过雄伟的城堡记录着苏格兰人的痛苦和沧桑、强悍与不屈。我们到达的当日因为有人被狂风吹摔伤,第二天才被允许进入城堡。在城堡内的苏格兰国家战争博物馆参观时,我们唏嘘不已。简陋的吊床、粗糙的铺盖,曾经充满活力的年轻士兵早已化为森然白骨,扬声器里传出他们曾经自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在欧洲大陆,英国人民用他们的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独自抗衡了纳粹,维护了和平与正义。这段历史写在全世界的历史教科书上,为世界人民所熟知。那时,我们的祖国,也在和华夏文明史上最凶恶的敌人相搏斗,最终,人类的和平梦想再次得以实现。(江苏连云港 朱晓玲)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