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争书风波……

  今年我教五年级数学。

  那天,班主任外出了,我代班主任。我正在批改作业,学生们在外面玩,突然三个男生跑进来,个个气得涨红了脸,一个拿着一副破的眼镜,另两个在互相指责,都说是对方的错。我一看这架势,知道他们闯祸了,就对他们说:“你们用最简单的话语陈述事实,不做任何评述。”

  原来小曹和小钱都到教室后面的书柜里拿课外书看,结果两人都看中了同一本书,谁也不让,小钱抢到书后拿了就跑,小曹就去追,小钱一看快被追到了,就把书扔给了在玩耍的小陈,最后三个人扭在了一起,在三个人扭打中,小陈的眼镜掉了下来被踩坏了。过去在处理时老师一般都会评价谁错谁对,或者告诉孩子怎么办,就象一个法官一样。当时我就觉得对学生的关怀,并不只是在数学课中,而应该渗透到平时的教育行为当中,学生遇到问题应该学会自己解决,哪怕一开始的方法也许是不太合理的,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于是我说:“你们去探讨一个解决的方法,必须是三个人都认可的方法,然后告诉我需要我做什么?”他们最终的方法是放学后小陈重新配眼镜,小曹和小钱各自赔付一半眼镜钱。“那需要王老师做什么吗?”我问。“你把电话借我们一下吧,我们需要先跟家长讲一下。”当时我考虑到孩子刚解决事情,可能跟家长也说不清楚,最关键的是孩子的方案其实不是很合理的,我怕家长误解,于是我用两个多小时跟三个家长进行了沟通,特别强调了孩子的解决方法也许不是很合理,但是我请求他们的家长跟我一起支持孩子的做法,让他们学着自己解决问题,三方面的家长都很认同我的做法。

  第二天小陈的爷爷还叫小陈带来了一千多块,说不要赔了,我再一次跟他沟通,谢谢他的支持。其实为了孩子,家长这些都愿意接受,我们在跟家长沟通时一定要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通过一件事情要教会孩子什么?

  这件事情到这里也许算解决了,但是我想怎样挖掘它背后的育人价值呢,于是第二天的数学课一开始我就写了:“看书=

  学生一:“看书=每天看的页数×天数”

  我说:“你很有数学头脑,那如果今天站在这里的不是王老师,你还会想到什么?”

  学生二:“看书=增长知识”

  学生三:“看书=READ BOOK

  说了几个学生就说不出来了,于是我在后面写“看书=肚子痛、腿痛、腰痛……浑身痛。”

  我问:“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学生四:“是不是看书多了,累了啊?”

  于是我继续在后面写“+烦恼、痛苦、郁闷、委屈……”孩子们更加纳闷了,大家一脸的迷茫。我继续写下去“+两个多小时电话”,这时一个孩子反应过来,他问是不是跟昨天抢书的事情有关啊?我又写了“+1430元”。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我指着“争书=肚子痛、腿痛、腰痛……浑身痛+烦恼、痛苦、郁闷、委屈……+两个多小时电话+1430元”说:“这就是昨天争抢看书的成本!”“哇”全班哗然。“很高吧?昨天花了这么高的成本,争抢看书你们知道最后是什么结果吗?”我继续在后面写着“=没看书”,大家看着“看书=肚子痛、腿痛、腰痛……浑身痛+烦恼、痛苦、郁闷、委屈……+两个多小时电话+1430=没看书”都笑了起来,因为他们谁也没有看到书。“怎么会这样呢?他们的方式不对。看书是他们一开始各自的目的,但是由于他们采用的方式不对,所以最终花了那么高的成本却没有看到书。今后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不能忘记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其次为了达到目的我们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因为如果方法不正确往往目的达不到。”大家都很赞同。下课后一向调皮的小曹对我说:“王老师,你是真心为我好。”

  这件事情后孩子们闹矛盾少了很多,遇到问题也在一点点尝试着好好解决,所以一切为着学生发展的视角出发的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时体现,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也要去践行,学校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