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加拿大的“业主大会”

 

我曾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知道凡拥有共用场地、草坪、外墙和屋顶的住宅称为“Condo,相当于我们的公寓。一栋或几栋公寓可以组成一个小区,住家由数户到数百户不等。

由热心人牵头,每个小区组织一个共管小组(或委员会),成员三至五人,义务或半义务为大家服务。其职责是负责公用部分的清洁卫生、树木花草的修剪保养、墙面屋顶的修缮维护以及寒冬腊月的铲雪除冰等等管理工作。其职能相当于我们的业主委员会,但加拿大没有物业管理这类公司,有关劳务由管理小组直接承包给有关的清洁、绿化、维修等专业公司,费用由大家共同承担,其分担比例,视房屋的面积和新旧而定。

管理费用的多少,差别很大。有位朋友住在一幢公寓里,总共十户人家组成一个小区,每户每月交纳25加元的共管费(相当162元人民币);另有一位朋友,购的是排屋(类似国内的联体别墅,这里称为Town house ,共有32户人家,每户每月交120加元(相当780元人民币)。以上二处户数不多,又都是新建屋,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再加管理小组的成员不拿任何津贴,完全是尽义务的,所以业主们都比较满意。

还有一个朋友购的是二手房,地处比较成熟的市中心区域,设施陈旧,相互牵连也比较多,所以维修保养费用就比较高。60户人家推举出一个三人共管委员会,每月每户的管理费要190加元(约合1236元人民币)。因为事务相对比较繁杂,委员可以免交自己的那份管理费,或者领取数百到一千多加元的津贴,所以是属于半义务性质的。

管理小组每2-3年选举一次,但每年都要开一次例會(Condo Meeting),如遇特殊情况可以随时召开紧急会议,相当于我们的全体业主大会。人家户数少的,就在户外(附图)或者管理小组成员的家里开,人家户数多的,就必需花钱租一个场地举行。

Condo Meeting大致有三个重要内容:一是汇报去年的钱怎么花的;二是讨论明年的管理费需要缴纳多少,怎么个花法;三是选出新一轮的管理委员会。一般居民都很愿意参加Condo Meeting,因为平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年一度的聚会,可以看看平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邻居们,二来对于楼里的财政开支也可以有个了解,知道缴纳的费用使用情況以及整个楼的“健康状况”。

财政报告通常沒有太大争议,反正割草,铲雪,照明,通壁炉烟筒(加拿大小区不设围墙没有保安),花了钱的清单明摆在那里。可在探讨下一年财政预算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分歧。有人建议,为了房子升值,老窗要更新,车库的甬道要重铺,排水管要置换,往往会有另一派人反对,他们說,旧的还可以用,为什么要换新的?增加管理费,让大家的都负荷加重。老外个个都能说会道而且也肯说,但一旦确定了次年的财政预算之后,尽管有分歧和争执,大家都能自觉服从执行。

在推举下一届管理委员会的问题上,我挺佩服老外的直率和效率,如果有人不想干了,会非常明确地表示:“我今年退出管理委員会,我已经干了三年了,我不可以休息一下么?”大家都尊重本人的意见,即使干的再好,也没有人会提出挽留。如果有人愿意干,也会非常直率地表态:“那我来干好了,我的办公室就在家里,我有时间。”然后大家举手通过。当然,如果愿意做的人多,或者没有人自告奋勇,就需要投票表决了。

几年后,我的儿子儿媳厌烦了市中心的烦杂,购买了近郊带园子的独立屋,也就是国内的所谓别墅。因为与他人没有了牵连,也就没有这种共管组织,当然也省去了这笔费用。然而,环境固然清恬幽静,但终日难见人影,陪伴我们的只有松鼠、野兔和不知名的美丽小鸟,孤寂难忍。再说,房屋也和人一样,总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都要自己烦心操劳。此外,春夏剪草、秋扫落叶、冬要扫雪,严寒铲冰,都要自己动手,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体力。而且,你一家子占了那么多的土地,虽然免去了数百元的共管费,却要交数千元的房地税。以我家为例,每年的地税三千多加元(相当于人民币二万多元),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

公寓和独立屋孰优孰劣,始终是人们议论的焦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取所需吧!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