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春的某天,我们走进了老党员、老归侨廖秋吟老师的家。整齐的房间、简单的摆设和浓郁的书香气,将我们拉进廖老师简朴而安详的晚年生活。简单的寒暄之后,廖老师开始向我们讲述她与致公党同心同行30年的党派情缘!
(下文根据廖秋吟老师口述整理,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我是从印尼回国的老归侨。记得小时候妈妈常把我搂在怀里说:“我们是中国人,你长大了要回唐山(指中国)。”从那以后,向往祖国的种子开始扎根在我心中,终于在1955年,我与12名同班同学结伴而行,告别了亲人,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而现在的我已是老太婆了,回首这58年回国后的生活,我尝尽了“苦辣酸甜”,但我从没有抱怨过,从没有后悔过。几十年来,我一直抱着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投身于农业生产。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回国后,我曾受到周总理、董必武、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使我终身难忘,更使我在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鼓舞,成为一生前进过程中战胜各种困难险阻的动力与源泉,激励着我勇往直前。经过努力学习,我顺利地从天津十三中学毕业,考入了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大学期间,我发奋读书,克服一切困难,学好专业,根深蒂固的一个信念就是将来为国为民做贡献。终于我圆满完成大学学业,并被分配到双林农场搞植保生产工作。
上班后,我克服了气候、生活习惯等不适应的困难,放下大学生的架子,投身生产实践,和工人们一起下水种田、挑沟、装粪施肥、播种、收割,凡是女工干的活我都干过。特别是在农忙季节,收割水稻、小麦等超负荷的劳动,累得我直不起腰,双腿疼得只能用板凳垫好,上床、下床对我这样体弱多病的人,更是吃不消。当时,许多技术人员因为工作繁重,纷纷抛弃专业,离开农场,而我为了能够学以致用,能够为我国农业发展尽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在此后的工作中,我不断向工人们学习生产经验,为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他们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生产技术难题,同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工作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并不是最难过的,最难过的是在政治上受到的歧视。1963年大学毕业时,党支部书记找我谈话,他对我说:“别看你申请入党这么早,因你是华侨,情况复杂,你这一辈子不一定能入党。”几十年过去了,这几句话我始终无法忘记,但是我坚信:能不能入党是党组织的事情,要不要求进步是我自己的事情,即使不能入党,最起码也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于是回到农场后我又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
1983年,我顺利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此后,农场党委才开始重视我的政治生命。可以说我的起步是在致公党,而我的成长、成熟也是和致公党分不开的。1985年,我被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我28年的宿愿。
记得致公党天津市地方组织成立初期才十几名党员,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一千多名党员,队伍在不断壮大,新鲜血液在不断输入,这也使得致公党天津市委会工作不断在创新、提高。30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感触颇深。
第一点感受是致公党是一个“大家庭”。来自各国的归侨、侨眷都因怀有一颗爱国赤心,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是致公党给了我们这些老归侨一个温暖的家,关心着每个党员一点一滴的发展,成员之间团结一心,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其中有一件事使我特别感动。2002年,我女儿重病住院,当时我退休工资低,致公党党员们闻讯都自发地为我捐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使我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只要组织有号召,我们的党员都会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因为大家爱这个“家”。
第二点感受是致公党是一个“大学堂”。每个党员在这里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每个致公党员都是不同专业的人才,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爱学习的习惯就是我从致公党那里获得的。我特别不擅长跳舞,为了活跃社区的文化生活,在其他党员的帮助和指导下,努力学习,终于学会了印尼舞蹈,并多次在区、社区参加了演出,受到了好评。从那以后,我就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特别抓紧时间,每天晚上阅读致公党的刊物和专业技术书刊以及各类材料等。在农场的时候,我一直生活在工人之中,任劳任怨地从事工作,但只要有可能我就会到图书馆看书,作笔记,到农大找专家咨询专业知识,并抓住每次出差、开会的机会学习新知识。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我还通过听报告、视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学习了很多其他知识。作为搞农业的技术人员,农忙时根本无法请假参加组织活动,我的领导通过与我一起参加致公党组织的学习活动,深感致公党组织的每个活动都非常有意义,因此非常支持我参加各类活动,理解我在党派中的工作。几十年来,我在农业植保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并参加了国际及全国各种科学研讨会及技术鉴定,后来我代表天津市农业专家到区县等地区进行技术扶贫工作和社区服务,受到群众的赞许。
退休以后,我仍然怀着满腔热情充分运用专业特长及社会观感,通过讲课的方式,在社会上发挥余热,并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专业知识。讲课是需要做功课的,我仍然不断学习党的政策和有关知识,我的足迹遍布陈塘庄街各个社区,分别做了“无公害蔬菜”、“健康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营养食物的特征和选择”、“水产品的特征和选择”等普及健康知识的讲座和“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一国两制在港获得成功”、“一国两制是澳门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侨情”、“侨法”、“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刻苦学习、埋头苦干”、“多难兴邦,铸就中华魂”等思想教育的讲座,至今义务授课100多场,我的事迹曾在天津广播电台经济台作了介绍,被媒体称为“党的义务宣传员”。每次讲课,我并不是单纯地讲理论,而是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实出发,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讲课内容和形式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退休后的19年来,我曾多次被街道评为优秀党员、学习型家庭,被致公党评为优秀党员。
第三点感受是致公党是一个“大平台”。自从加入了致公党,我结交了很多知识广博、素质高党员朋友。我通过在这个平台的不断学习、逐渐积累,增长知识、拓宽思路,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思想政治水平都显著提高。在工作中,我由农场的技术员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并荣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称号。我还历任天津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天津市人大信息员、第十三、十四届河西区人大代表、河西区海联会理事、天津市侨联委员和河西区致公党委员等职务。
在任市政协委员和区人大代表期间,我深深体会到这是人民赋予我的权利,我很珍惜,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在农业科技建设和发展、食品污染、环境保护等方面完成数十篇政协提案和人大议案。其中《对农业生产中科技管理的几点建议》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应关注农技推广》、《网破》、《农技人员工资偏低的问题》刊登在政协信息上。担任河西区人大代表期间,我坚持下基层,多次实地考察,了解百姓的疾苦,完成了关于长泰河——天津市第二个污水河改造的建议案。我曾两次被评为河西区最受信赖的好代表。
多年来,我通过致公党这个平台做了很多造福百姓的事情,我付出很多,但付出终有收获,人民想着我,各方面领导关心我。虽然我已退休很多年,但我从来不感觉孤单,每年致公党河西区委会的领导都会来慰问我,我感觉我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任劳任怨,尽最大努力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名普通归侨应有的贡献。
短短几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廖老师的家,心里依然回味着那个与致公党结缘30年的动人故事。廖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立党宗旨,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她无私奉献、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