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一次“计划外”中美志愿者的心灵沟通

  7月上旬,我与妻子到美国西海岸的和太平洋中的夏威夷旅游了一次。旧金山海湾的“渔人码头”车水马龙、圣地亚哥军港的蓝天白云、夏威夷太平洋边的碧海巨浪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旧金山的九曲“花街”、洛杉矶街头的整洁清净、夏威夷繁华夜市的热闹景象也让我们“耳目一新”……然而,此次给我们留下最最难忘的记忆是一次“计划外”的中美志愿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和交流。

  说它是“计划外”,是因为我们原来没有安排,亦没有想到的。

  事情是这样的:在我们到达旧金山的第三天,我们到我姐姐方琳家中团聚。方琳现在已82岁高龄,但仍精力充沛地在加州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她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在退休之前就热心于造福社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公益服务活动。退休之后,依然在美国的“安老自助处”从事志愿服务。这次到了她的家里,走进她的新房,看到了诸多奖状奖牌和许多受益者送她的牌匾,我们才知道她这几十年来在美国因从事助老维权志愿工作而赢得了“旧金山市改进老年人生活质量奖”、“加利福尼亚州杰出妇女奖”、“美国国务院杰出妇女奖”,直到“美国总统奖”,因而名扬八方。面对这一切,我作为中国的“全国优秀志愿者”,情不自禁地要求姐姐介绍介绍她在美国从事社会福利事业的心得体会,介绍“安老自助处”的具体工作方法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面对我的请求,姐姐也满脸笑容地表示,我们也应该说说国内志愿者服务的做法和经验。于是,一次“计划外”的心灵沟通和交流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姐姐方琳先介绍了美国的“安老自助处”。这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社会公益机构,它由政府拨专款,用于维护老年人社会福利权益的救助保障工作,但这个机构并不由政府来操控,而是交由一批热心于公益福利事业的社会志愿工作者(又称“社工”)来具体操作运行。

  方琳介绍说,对美国老年人来说,基本不存在生活上、医疗上的“后顾之忧”(这些都由政府承担了),所以“安老自助处”主要是在维护老年人权益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大量的工作是老年人受虐、妇女受到歧视方面的维权保护工作。经过他们精心服务、细微工作、周到劝说,许多老人的权益得以保障,许多家庭得以恢复了平静和谐,因而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和支持。这也是“安老自助处”众多志愿者最大的欣慰和快乐。

  方琳讲,自己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特别关注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华裔新移民来到美国之后一时难以融入美国社会的问题。她通过“安老自助处”这个平台,兴办了许多义务教学的英语培训班、生活技能培训班和职业培训班,来帮助这些华裔新移民能尽快适应、融入移居美国之后的新生活。据统计,她所支持的各类培训班已达216期,培训的总数超过了16600多人次。

  琳姐在加州深得社会的肯定和移民的赞誉。有许多新移民,特别是老年新移民,还在华文报刊上撰文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例如一位华裔新移民在旧金山华文《星岛日报》上发表了一首题为《安老自助处有位老师叫方琳》的诗歌,诗中写到:“……/我找到‘安老自助处’倾诉愁思/去路茫茫,哪里有我的希望/‘安老处’张开双臂驱散我心头的阴霾/指一条路,通向理想的彼岸/……/我们是如此幸运/因为有方琳这位可敬的师长/是严师,您治学严谨、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是益友,您解惑释疑,为我们开启一道道了解美国、融入社会的门窗……”

  在培训新移民的同时,方琳为了增进老人们的健康素质,帮助老人提高生活质量,还撰写出版了两本华文专著“老年人保健篇”和“老年人中西成药用药指导”,这不但推动了老年人的健康保障,而且在美国光扬了中华文化,真是一举两得。

  在琳姐介绍了她的经历后,我们亦应她的要求,阐述了我们的做法。我和妻子在国内坚持了28年的义诊服务,通过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所形成了包含义务门诊、义务函诊、义务保健咨询热线电话、义务开展中药养生保健讲座、为残疾人上门义诊服务和免费发行《保健信息》期刊的“全方位、多渠道、综合性、立体式”的义诊服务模式,形成了“立足浦东,面向全市,辐射多个外省市,并延伸到海外、境外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华侨社会”的服务覆盖面。各类服务总人次已超过16.8万,在参政议政、招商引资、扶贫帮困等多方面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还向她介绍了在社会关注支持下,我们在2011年“申遗”成功,使已有百年历史、三代相传的“杨氏针灸疗法”正式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外,我们在国内也分别荣获了“全国优秀志愿者”、“上海市巾帼奖”等荣誉称号。琳姐听了之后开心地笑着说,我在美国还看到过电视中介绍你们义诊服务的报道呢!

  通过这次交流,我们感到我们兄弟姐妹之情更加紧密了。方琳突然对我说:“你还记得吗?当你们30年前准备从大别山回到上海工作之时,我曾对你说过,希望你俩来美国发展,在美国创业,你当时回答是什么?你还记得吗?”我当即回答姐姐,我当时回答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事业在生我、长我的这片红色土地!!”琳姐点点头说:“是啊,这句话我记住了,记住了30年。现在我看到你们在国内的成长、成才、成功,真为你们高兴!特别是你俩把两家祖传的特色医学流派的根留在了祖国,并不断发扬光大、造福民众,真令我特别欣慰!特别高兴!我虽然生活在美国几十年,但我心中依然有一个‘中国梦’!我们在太平洋东西两岸共同努力,共圆我们的中国梦吧!”

  面对我82岁的亲姐姐,我激动得泪如潮涌,这是一次多么难得、多么珍贵的“计划外”的中美志愿者的心灵沟通啊!

 

  作者:致公党上海市委党员方厚贤、杨容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