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印尼棉兰华人社会面面观

  每次重访棉兰,通过与当地华人接触、聚会、座谈,都会有新的感悟,有些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难以忘怀。

  棉兰是印尼第三大城市,华人约占全市二百七十万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族群。追述历史,远在一百多年前,华人的祖辈,不堪受旧社会的煎熬,背井离乡,以被卖“猪仔”的身份,漂泊到当地荷兰殖民种植园卖苦力,饱受折磨苦难,后又遭受日寇南侵时期的欺压。随着时间的推移,压抑在心中的怒火终于爆发,他们在流亡到苏岛的革命文人胡愈之、巴人、郁达夫的影响下,奋起反抗,成立了苏岛华侨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为支援国内抗战,配合印尼人民争取独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3年9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数百名华侨被捕,其中十一名总同盟的领导成员被杀害,七人被酷刑残害致死,一人被捕后失踪,这就是震惊全印尼的苏岛九•二〇事件。它是苏岛华侨用自己的鲜血谱写的历史篇章,更是苏岛华侨对祖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贡献的明证。为了人类的正义事业,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九•二〇志士始终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和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感人肺腑,值得后人颂扬和纪念。

  抗战结束后,尤其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当地的华侨爱国活动进入鼎盛时期,爱国侨团、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棉兰华侨总会、苏北工农总会等侨团,民主日报、苏门答腊民报等报社,棉华中学、苏东中学、崇文中学等华校,新中艺、昆仑等剧社扬名内外,各种宗亲同乡会更是星罗棋布。“回国深造、报效祖国”成为华侨学生追求的凤愿,因此,一批批血气方刚的华侨青年学生,毅然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千里迢迢,远渡重洋,踏上了北归的征途,把青春与毕生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棉兰华侨的境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65年9月30日,印尼右翼军人发动政变,施行反华排华政策:许多侨领遭受迫害,甚至惨遭杀害,侨团被迫停止活动,华校被迫关闭,报社被迫停刊,华文被禁止使用……华侨社会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为了生计,许多华侨不得不加入印尼国籍。尽管华人已成为印尼族群的一员,但排华的政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华人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不到应有的传承。直到1998年,苏哈托政权垮台后,随着中印尼两国关系的解冻,局势才有了较大的改观。印尼当局以史为鉴,采取了一些开明的措施,被禁锢了三十多年的华文教育才得以新生,一些带有歧视偏见的条文也相继被废除,如对中国的称呼,不允许再用‘支那’二字,必须正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又如,今年初我趁到棉兰奔丧之际,有意在当地过一次春节,追忆幼年在异国他乡过春节的情景。这次春节,他们除了穿新装、拜祖先、送红包以及吃团圆饭、走亲访友等延续往日传统外,出乎我的预料的是,当地政府已把华人的春节列为公休日,学校及各机关单位都实行二至四天不等的假期,此种开明之举令我感叹至极,一方面说明春节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所公认,从另一侧面也说明祖国的强大,中华民族其渊源的历史长河才能得以长流和被认可。

  如今,棉兰华人社会的状况虽还无法与往昔鼎盛时期相比拟,德高望重的老侨领大都已千古,或已步入耄耋之年,五十岁以下的中、青年大都是汉语盲,但他们的爱乡、爱祖籍国的优良美德不因政局的变迁而动摇。现在,华人的社团、报刊、学校、宗亲同乡会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目前,棉兰具有影响力的社团有苏北印华总会、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潮州公会等众多同乡会,华文报纸如棉兰讯报、印广日报、好报等相继出版,崇文中学也已复办,棉华中学也在筹建中,一些政府的公立学校也设有汉语课,华人的新生代正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热。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华文报刊杂志由于发行量所限,处在亏损经营,办报人不得不挪用自身的其他资金加以弥补。办报人此举,秉承了中华美德的风范,赢得了公众的赞扬。为适应新形势,华人社团的宗旨做了较大的调整,其基本原则是:热爱印尼国家、融入族群社会、扶贫帮困、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印友好等。同时,号召华裔群体勤俭节约、反对奢华讲排场。现在,每逢发生自然灾害或重大节日,各华族社团都能竭尽所能,慷慨解囊,捐钱捐物,此举博得广大友族的认同感。此外,华人各社团本着华人之间存在着同宗同祖历史渊源的情谊关系,凡红白大事,都要组织会员前往祝贺或奔丧。各华社每年都要举行一两次的聚会,或举行文艺汇演等联谊活动,经费由参会者分担。另外,他们还不时接待我国到访的各级访问团,并与之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为促进中印尼的经贸与文化交流作铺垫。

  祖祖辈辈棉兰华人的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人人皆知的。为了生计或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今他们遍布印尼各地,远至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尤其是印尼首都雅加达,大街小巷的各式餐饮业,几乎被棉兰华人所“垄断”,因为他们肯吃苦,起早贪黑、薄利多销、营业时间又长,博得食客的青睐。如今,海外华人,如你能听得出他是操一口带有特殊韵味的闽南话的,八九不离十就能猜得出他是‘棉兰人’,因为,棉兰的华人,自古以来,不分老幼与祖籍,都以带有棉兰韵味的闽南语相互交流,这在印尼当今社会,成为独特一景。

  本人身为棉兰地区的归侨,又是一名有着海外渊源关系的致公党党员,对棉兰地区情有独钟。那里有我父母的安息地,有我数以百计的至亲,还有众多的校友与朋友,因此,棉兰的局势,尤其是华人的动态,不时牵动着我的心。每次重访,我都万分珍惜,不失时机地利用校友会、同乡会的关系,宣传祖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与优秀的中华文化美德。高兴的是,我国已在棉兰市设立领事馆,随着中印尼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与棉兰华人建立在同宗同祖渊源关系的传统友谊会进一步的提升,为中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做出贡献。

  (作者为致公党北京市朝阳区党员)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