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致公人双柏情 三笙
  

    

    双柏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三笙"文化则可谓其中最炫目的珠玉,不可不提。


    所谓"三笙"即双柏县的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他们被称为彝族古傩仪式的"珍存"和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三笙"的"笙"的意思是彝族的一种舞种,跳脚舞。


    "三笙文化"中最负盛名,同时也是最能展现彝族对老虎崇拜的舞蹈首推"老虎笙"。"老虎笙"是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村彝族罗罗人支系中跳的一种原始傩舞,一般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样的传统节日跳舞。在传统节日中举行的隆重、庄严、神圣的"虎节",又称作"虎神节"或"跳老虎"。小麦地冲人自称"罗罗","罗"的意思为虎,男人为"罗罗颇"也就是公虎,女人为"罗罗嫫"即是母虎,小孩为"阿罗若",即小虎的意思。罗罗人认为他们共同的祖先是老虎。从宇宙天体的形成,到世间万物的产生,乃至山川、河流、树木、大地都是由虎开创的。罗罗人每年的节日活动重要的一项是要在村子里选男性扮演老虎。祭虎完了以后每年跳虎的人都不一样,荣幸地被选到8只老虎里边的年轻人是很自豪的。所选出的跳虎队伍是这样的:8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作为8只虎,其中7人披上用毡子扎成的"虎皮",在脸上、手臂上、小腿上用红、白、黄三种颜色画上虎纹,装扮成虎的模样;另外一人为虎头,虎头的着装与其他虎有区别;再外加身披皮毡、头戴草帽的两个人扮"山神";穿黑衣、脸上画成猫面的两人扮"猫";以及4名身穿黑衣的敲羊皮鼓的鼓师和敲芒锣的1名锣师,这17人便组成跳虎的队伍。在一系列祭祀活动中,跳虎队伍要不断重复老虎开门、老虎出山、老虎找伴、老虎找食、老虎搓脚、老虎勾脚、老虎穿花、老虎摆尾等反映彝族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繁殖后代的一系列舞蹈。这只队伍要从每年的正月初七一直跳到正月十五 。最盛大的要数正月初八傍晚的活动:跳舞场上燃起篝火,4只由人扮演的老虎在舞场四角静候,扮演虎首的举着竹管。鼓师敲响羊皮鼓,摇动葫芦进场,葫芦里有驱除妖魔鬼怪的药。只听鼓师大喊一声"老虎!",四周的虎伴着鼓师的鼓声跳入场中,其他扮演山神、猫和敲锣者依次进场,虎队开始跳虎舞,动作的快慢随着鼓声节奏由慢而快,力度由弱到强,直到狂舞,这时跳虎活动达到高潮,虎的神威在舞蹈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老虎笙"就是这样一种以祭祀虎神而祈求虎的后代兴旺发达、平安的一种舞蹈,正月初七开始跳,一直跳到正月十五 ,头天出来两只虎,每天不断累加两只,最后达到8只虎。


    "大锣笙"是彝族罗婺支系的一个舞蹈种类,在每年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期间举行。"大锣笙"主要道具是彝族锣,因持锣的不同而有了锣王、锣后两个主要角色,又称公锣、母锣。跳"大锣笙"者需要戴上极具脸谱化色彩的斑斓面具,全程类乎一场别开生面的化装舞会,非常有趣。


    "三笙文化"中的第三个舞蹈就是"小豹子笙",它是彝族"纳苏"支系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当地先民视豹为灵神。 "小豹子笙"作为一种祭祀性舞蹈,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为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成人礼。"豹子笙"由12岁以前的小男孩在七月十五来跳。12岁是个严格的界线,12岁以上的男孩就不跳了,12岁以前的所有男孩则都要参与。舞者至少要10人,人数必须是偶数。孩子们全身赤裸,棕皮遮面,头插两根锦鸡的尾羽,前胸画有龙、虎、豹、牛马和四统琴的斑纹,背脊上勾画飞禽的条纹,两手染黑,全身肌骨画有白一道、黑一道的线纹,由上往下一直画到脚背。大家跟着领头人,在锣鼓声的引领下,手持木棍,跳进一家家敞开的门里,再从一家家屋里跳出来。在过去,"小豹子"化妆的主材乃是从河沟里捡回的有色石块,经磨细加水调制成颜料。白色颜料则多直接使用白色的泥土,黑色就用锅底黑灰,全部就地取材,来自天然。


    "老虎笙"、"小豹子笙"、"大锣笙"虽然是属于三个舞种、但都属彝族民间艺术,互为补充而又彼此联系,他们的本质,既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载体。追根溯源,作为舞蹈、歌舞乐结合的独特文化形态,与其说"三笙"突出表现了双柏彝族的虎图腾崇拜特征,倒不如说,"三笙"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所看见的,既是双柏彝人坚强不屈的生存意志,更洋溢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