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当那些封存在脑海深处的陈年旧事一桩桩、一件件重新涌上心头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奋斗了半生的教师岗位,回到了已然成为自己生命一部分的致公大家庭,回到了曾经倾力服务过的多党合作事业之中。
专注教学实践
我1933年出生在上海,祖上曾是藏书世家。我的伯父沈知方,曾被誉为“才气宏阔”的“书业奇才”,家父也曾是中国出版界的一员。也许出身书香世家的缘故,我很早就受到了家族中重文求知、静学广才的传统熏陶。1951年,我考入山东大学机械系,幸运地成为新中国培养的工科院校有专业设置的首届本科生。今天想来,正是新中国的成立给我专心求学提供了安宁的环境,也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为我能够学以致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开始了整整50年教学科研、著书立说的教师生涯。众所周知,在百废待兴的年代,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技术封锁和军事威胁,新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强大、独立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我所承担的,就是为壮大机械工业、挺起新中国装备制造业“脊梁”提供智力支持和培养人才队伍的重要使命。教学中,我始终奉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曾经带过许多届学生下到生产现场,设计了许多组合机床、专用机床,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弧齿锥齿轮铣齿机及组合机床自动线,强化了对学生的实践锻炼,也为工厂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做出了一定贡献。求索的校园和火热的生产现场,既磨练了我知难而进的意志,也提高了我不断创新的能力,我先后在《机床》《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十余篇,主编、合编了《组合机床设计》等6部教材,主持的“CLY6132数显机床”等项目获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还获得了赴美深造进入纽约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的机会。更令我欣慰的是,我参与培养的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逐步成长为我省乃至全国机械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壮大国家工业实力做出了许多贡献。
致力党派建设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加入致公党的机遇,则为我开启了又一多彩的人生篇章。1985年12月,我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成为济南市首批6名致公党员之一,并由此迎来了人生当中的一次重大转折。2年后,我被任命为致公党济南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之后又当选了致公党济南市第一、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致公党济南市委的领导岗位上前后工作了整整14年。在这14年当中,我既体会了初创时期条件匮乏的诸多艰辛,也品味了组织壮大所带来的成功喜悦;既在政治风浪中与党员们共同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又于机遇来临时同班子成员一起真抓实干推动了事业发展。
组织初建时的辛苦是可以想见的,郑承荣、黄和妙等许多同志都自觉自愿地做出了突出的奉献,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身为主委,许多具体工作也得亲力亲为。那时,为了让党员能够全面了解党务活动信息,工委会决定编印自己的内部刊物,我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副担子。没有稿源,我就连同其他几位同志一起,自己动手写稿件;无法印刷,我出面联系协调,请山工大印刷厂的同志给予帮助;没有经费,我从自己承接的横向科研课题经费中,挤出费用来解决;就连《济南致公(创刊号)》的刊头,也是自己一笔一划刻制出来……1988年2月25日,第一期《济南致公》面世,当一本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济南致公》发放到党员手中的时候,看到他们爱不释手的样子,听着他们赞许肯定的声音,那一刻,我们不禁陶醉了,觉得有党员的认可和支持,即使付出再多,也值!
相对于物质条件的匮乏,更大的困难则是工作经验的不足。为了尽快地使各项工作步入轨道,我们紧紧依靠中共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依靠刻苦实践和不断摸索,较快地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并逐步推动工作在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运作。譬如,从最初开始,我们就把加强党员思想建设作为保证组织健康发展的核心工作,明确要求坚持定期学习制度,同时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集中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党的统战理论,在统一思想、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上下足了功夫。付出总有回报。在面对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时,党员们的表现,证明了我们这一工作思路的超前和正确。那段时间,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医科大学等支部的致公党员们,不仅自己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而且对学生做了大量说服、教育、疏导工作,呼吁全面复课,为稳定高校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共济南市委召开的民主党派负责人会议上,我代表致公党济南工委会明确表示,坚决拥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所作的各项决定。同时,我们还及时通过电台、报刊表明立场,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济南市的安定和团结的局面。
从1988年1月8日致公党山东工业大学支部成立,到2001年底市委会下辖1个总支、8个支部;从工委会成立时仅有36名党员,到二届市委会届满时党员达到139人;从起初的办公室、活动经费、专职工作人员“三无”,到如今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盘点致公党济南市级组织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可喜变化除了有赖于中共济南市委落实多党合作制度的坚定不移,有赖于中共市委统战部对致公党市委会的关爱帮助外,致公党同仁们的齐心同力起了积极作用。如今,许多颇有成就的年轻人进入了致公大家庭,致公党的工作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为之喜悦,更为之祝福。
倾心建言献策
在致公党济南市级组织工作的经历,使我在组织协调能力和政治把握能力上得到了锻炼,而成为政协委员的机遇,则为我提供了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政治协商能力的平台。
“党的规模小声音不能小,党员人数少作为不能少”,这是原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同志激励广大致公党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时常说的一句话。身为致公党山东省委会副主委、济南市委会主委,同时还担任着全国、省、市三级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副主席的我,一直按照罗主席的教诲,把参政议政当成一份神圣职责来履行。我曾代表市委会就济南市改革发展的有关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都及时作出批示或者给予采纳,党派的集体提案也屡屡被评为优秀提案。履职的过程固然辛苦,但丰硕的成果让我体会到了建言献策所带来的光荣感和成就感,同时也使我更加坚信,党和政府愿意倾听和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1997年冬,济南接连出现环境空气强污染过程,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秩序和健康安全,影响了省会城市的良好形象。作为一名在济南生活了近50年的老市民,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决心为解决这一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关乎济南长远发展的问题鼓而呼。在翌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我代表市委会做了《采取果断措施,治理我市环境空气强污染的建议》的发言,提出了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和气体燃料汽车、控制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加强机动车尾气监测、建立环境空气品质公告制度、加快城市绿化工作步伐等5项建议,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之后,济南强力推进了“蓝天工程”,“让泉城重现蓝天白云,重享灿烂阳光”的呼吁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回应,尽管今日我市的环境空气品质仍不如人意,但我们较早为此鼓与呼还是被各界称道的。
担任政协委员期间,我在各级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逾百件,其中不少被收入提案汇编,或被多种报刊转载。仅在《把握人民的意愿——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及复文选》一书中,就收录了我的“关于尽快建立反倾销机制的若干建议案”“关于对我国大陆地区摩天大楼建造应从严掌握的建议案”“关于对外开放中保护外商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建议案”等3件提案。在多年的参政议政实践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高水平的参政议政成果,得益于善于观察、注重思考的好习惯,得益于关切国是、直陈诤言的好风品。
回首我在新中国成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中经受锻炼的历程,最想说的是——爱我中华,需要坚守“肝胆相照”方针,需要发扬“致力为公”精神,这样,才不愧为祖国的儿女,才不愧为“致公”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