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致公党成立90周年,在这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我深刻地回顾了我加入致公党七年来受到的熏陶和影响,遂整理成文,以期和党内同志交流。
2008年5月,在我们学校李宝东老师的介绍下,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时年我35岁。先前对致公党只是有个模糊的认识,之所以志愿加入此组织,主要是得益于和李老师在长期交往建立起来的友谊,李老师沉稳踏实,待人真诚,工作细致认真,是我心目中倍受尊敬的大哥。我想,致公党党内同志都是这种风格吧,加入这样一个真诚踏实的群体,正适合自己的性格。因为自己对文史哲很感兴趣,又是专修中文专业,对中国八大民主党派先前有些简单认识,但只是“脸熟”而已,入致公党前后我认真地阅读了致公党党史,发现这是一个有气节有大义有硬度的党派,从她诞生那天起,就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致力为公,参政兴国”的致公精神,更为自己的中年人生增添了一些亮度和热度。
从2000年前后,我开始计划写一部反映长清地方历史文化的散文集。长清是千年古县,是世界长城的发源地,世界卢氏的得姓地,还是神医扁鹊的故乡。这里襟山带河,历史悠久,人文深厚,山间谷地、崖上河畔散布着很多文化遗存。但这些历史文化多埋没于荒草,潜隐于史册中,很多长清人都不知道。自古至今,还没有一本系统反映长清地方文化的散文作品集,当时自己模模糊糊地认识到我应成为打破这一空白的“第一人”。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还是个年仅27岁的“大小伙子”。
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开始了我的“文化苦旅”。我的创作不是闭门造车,每写一地一景,我必亲自勘踏访问,登高山、临幽谷、探奇洞、辑残碑、访村老、查史志,归来后再根据采访的资料对照史籍整理成文。就这样,一个背包,一根手杖,一架相机,一支秃笔,孤身一人,在走中写,在写中走,十年间走遍了长清的山川沟壑、古庙荒村,探幽访隐、稽古钩沉,2010年自己终于铸就108篇27万言《散记长清》。从发愿著书,到图书出版,我也由一位“大小伙子”变成一位“老小伙子”了。
《散记长清》分10个章组,从个人角度,以游记的形式,用生动的笔触记述了长清境内的山水形貌、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物特产、掌故传说等等,时间跨度从史前文明一直到现当代,涉及长清大小文化点500余处,历史人物100余人,集知识性、文学性、学术性、乡土性于一体,是济南周边第一本集中反映一个县区历史文化的个人散文专著,被专家称为“记录长清的文史小百科”。中共山东省委原副书记、省政协原副主席王修智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时任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主委、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王志民为该书题辞“探究一方胜景,追寻山水神韵;弘扬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发展”,表示赞许与鼓励。
2008年正是我创作的疲劳期和波折期,自己一度有放弃的想法,毕竟一路走来自己的付出的心血汗水和纠结太多太多。在山重水复之际,我加入了致公党,认识了若干真诚踏实的同仁,让我认识到另一番天地,这也洞彻了我的心灵,顿有柳暗花明之感。我想,作为一名致公党党员,“致力为公”是本分,“参政兴国”是途径。从大的方面讲自己于国家贡献不大,但是能“致力为乡”不也是一种“为公”吗?特别是李宝东老师多次鼓励我要做成此事,他还带领我拜访了致公党省委王志民主委,王主委是研究齐鲁文化的知名专家学者。见面后王主委除了为《散记长清》题字外,还鼓励我说:“你搞的这件事很有意义,对长清,对齐鲁文化都有贡献。”听了硕学大家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倍增力量,坚定了我不但要做下去,而且要做好做精的决心和信心。《散记长清》出版后,我通过致公党组织捎赠了一册给王主委。《散记长清》再版后,2011年11月,我参加致公党市委换届会议,王主委前来出席公议,我又送给他一册,他当场表扬了我。
《散记长清》的出版在社会上引发了一些反响,得到这本书的人都爱不释手。此书自2010年出版至今,我收到大量反馈信息,索书者络绎不绝,很多长清人都把此书寄给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并说送东西别人不稀罕,送写长清的书大家都喜欢。长清一中原校长陈惠生读后评价说:“这是长清人写长清人与事的‘第一书’,是散文花苑里的一朵奇葩,是近年来长清文化界问世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可以用‘新、宏、深、美’四字概括。”七十七岁的“老长清”张诗俭老先生给我打电话说:“很多老同志拿到书,看完第一篇就放不下了,一直读到下半夜,他们说‘李老师把长清写活了,生动形象详实,有些连我们这些老头都闻所未闻’。”在新华书店我偶遇一位正在读《散记长清》的老者,老者握着我的手说:“写得太好了,长清就缺这样一本书。”《新长清》、长清电视台、济南电视台、舜网、《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等媒体都对我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散记长清》还被长清区档案馆和图书馆永久收藏,并被列入“书香长清”全民阅读推荐书目。
自己做成这一件小事本不算什么,和优秀先模人物的贡献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一日千里的发展巨潮中也是一粟涓滴。可是细想来,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由若干个梦组成,有“平民梦”有“百姓梦”有“个人梦”有“地方梦”,离开这些小梦,大梦也只能是空梦。古诗说得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些梦的汇集才聚合成波澜壮阔,花团锦簇的“中国梦”。
“中国梦”中很大的成分是“爱国梦”,我认为“爱国当自爱乡始”。为什么很多人对家乡没有感情,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家乡的深厚与美丽,没有了解便没有认识,没有认识便没有情感,没有情感就谈不上热爱。《散记长清》出版后,我又将其编辑成校本课程,搬进了高中课堂,让家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去熏染和丰富学生们的人文情怀。在这门课首堂开讲时我总用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爱国教育不是空洞的,我们应当从爱自己、爱父母、爱家庭、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开始,‘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作为长清人我们要多了解一些有关长清山川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知识,爱国当自爱乡始。”
在授课时,我不单单就事论事,而是将名胜古迹、人文典故、传说轶事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长清的山、水、洞、石、碑碣、庙宇、杪木、沟壑、峪谷、村落、古寨、残垣、长城都成为历史的标记,文化的符号,有生命力的人文景观。课堂上同学们听得兴趣盎然,大家对家乡长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受到我的感染,同学们还创作了大量歌颂长清诗文,如高一、一班杜圣华同学写到“五岳之尊耀华夏,齐鲁大地显威名;山清水秀古卢地,我以我心颂长清。”有一年,在高三毕业生离校的那一天,一名叫宋春彪的学生找到我说:“虽没有听你讲过课,但是早就听说过老师了,我离校前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见你一面谈谈长清。”我和他座谈良久,临走时签赠给他一本《散记长清》。在创作和授课中,我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内心,还交了一大群钟爱长清地方文化的朋友,这群“长清帮”有八十多岁的老翁,也有十七八岁的学生。
除了在校授课外,我还投身到长清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宣讲活动中。曾在第七届园博会上培训了500名大学生志愿者,帮助长清电视台策划了反映长清地方文化的“长清发现”栏目,协助济南电视台拍摄了若干期有关长清历史的节目,还为长清档案局策划出版了《长清乡村记忆》,并为长清各级领导干部开讲座十余场次,宣传了长清,普及了长清文化。
这一切都是在“致力为公”的精神引导下进行的,没有这种思想高度,这些事情都是做不来,或做不长的。在《散记长清》创作中和对长清地方文化的宣讲中,我奉献了“三赔”精神(赔时间、赔金钱、赔心血);克服了“三难”困顿(行路难、检索难、克己难);实现了“三乐”心趣(登山乐、临水乐、格古乐);收获了“三得”境界(得身、得心、得友)。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一如既往地秉承“致力为公”的致公精神,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为国家进步、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借《散记长清》的“结篇词”畅叙心声,权做结尾:
寻寻又觅觅,行行复行行。
南北皆走遍,足迹留西东。
登山寻仁厚,临水濯冠缨。
寻章青灯下,琢句梦寐中。
拙文写卢邑,丹心献清亭。
李现新 1973年出生,致公党济南市委长清区支部党员,致公党济南市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长清区文化产业协会理事。现任长清一中教师、校报编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山东教育》、《齐鲁晚报》、《济南日报》、《当代小说报》等多种报刊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三十万字。所主编的校报校刊分获全国校内报刊评比一等奖、特等奖。2010年出版27万字文化散文集《散记长清》,2014年编著有《长清乡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