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致公党的新党员,我很庆幸能认识丘永宁老师——28年来为致公党奉献热情的老党员。我的文字或许并不感人,我只想用最平凡、最朴素的语言,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的丘永宁老师。
在我国8个民主党派中,致公党的人数最少,但“党小声音不能小,人少作为不能少”!这是我们每一名致公党员共同的心声,也是丘老师始终坚持的爱党理念。
丘老是1984年12月参加中国致公党的,入党以后,他已此作为新起点和新平台,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先后当选为杭州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杭州市委会副主委、市侨联副主席等社会职务。按照丘老的说法: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杭州大政方针的讨论,不但能增进知识,还能与时俱进地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尽些绵薄之力。
1992年丘老当选市政协委员,兴奋和担忧交织,担心辜负“政协委员”的身份。于是在杭州市两会期间他下了两条决心:一是努力研读《政府工作报告》,二是虚心向老委员讨教。当时王永明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发展杭州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实施“科技兴市”方针。这一提法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以科技为先导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然而,丘老和其他委员在讨论时总感到这种提法有欠缺和不足之处,或许是自己从事几十年教育工作的缘故,他深知教育对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如果能把教育也包含在兴市方针中,不是更完善一些吗?于是,为了写好这一提案,丘老重温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科学技术和教育工作重要性的一些论述。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和技术”。联想到几十年来自己曾教过的学生,先后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和中坚力量,丘老师深感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依存关系。再联想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把教育放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之前。于是丘老师撰写了《建议将“科技兴市”方针改为“科教兴市”方针》的提案。尽管只是一字之差,内涵可完全不同了。这份提案简明扼要,叙理清晰,举证恰当。在政协致公党界别小组讨论时,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赞同,遂被致公党杭州市委会推荐为集体提案。会议期间,时任中共杭州市委书记李金明同志到致公党小组听取发言时,认为这一提案言之有理,表示要把这一提案带回去好好研究。后来“科教兴市”的提法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修订稿中。第一个提案被肯定,对丘老师而言是莫大的激励,也激发了他写好提案的自信心和参政议政的热情。一年后,该提案被杭州市政协评为唯一的一件优秀集体提案。而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更是明确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提法,
我有幸拜读过丘老师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要做一个合格的“致力为公”的致公党员和政协委员,一定要做时代的“有心人”,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处处留心社情民意,才能有积累提案素材,起到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平时要勤于观察,善于倾听,尤其是要多关注社会的热点和难点,做到勤记勤学勤思。写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力求做到事实清楚,分析得当,建议可行,容易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丘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年的政协大会,他都提交高质量的提案。致公党市委会推举他担任了两届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在这期间他与成员们一起完成了多项调研任务,其中有《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初级保健工作中要重视的几个问题》、《关于我市高校教师流失的分析和思考》、《关于华侨、华资在杭投资情况的调查及我们的建议》、《关于发展杭州市有线电视的调研报告》等等。这些调研报告在政协大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转眼间丘老师退休已经十多年了,但他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改,关注民生之情依旧。他主动地收集资料,撰写社情民意,有的还受到有关领导的批示。用丘老师自己的话说:我觉得这是致公党员的责任担当,义不容辞,也使我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这就是我们的丘老师,一名兢兢业业的老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