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致公党在温州——一名老党员的回忆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开始复苏,城乡人民意气风发,准备为发展国民经济大展拳脚的时代来临了。

  温州作为著名的侨乡,侨务工作空前活跃。为了进一步调动海外侨胞和国内归侨的积极性,我们部分归侨有幸被吸收到市人大、政协、侨联等机构参加活动。刚刚恢复生机的各民主党派也摩拳擦掌,积蓄力量,准备为改革开放作出自己的贡献。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参政党。在侨务工作全面铺开的时候,作为著名侨乡的温州,还没有致公党的地方组织,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致公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温州的侨情,不失时机地派人到温州进行组织发展工作。19848月,致公党中央派了组织部副部长司徒擎和组织处处长廖性豪来温州,着手筹建基层组织。在中共温州市委统战部部长陈国钧和副部长陈建勋,以及市侨联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市区归侨中物色对象,首先找来了我、符大耀、林赛英、唐德龙、林桂宝等同志。我觉得非常荣幸!但是,作为归侨,说心里话,我们都不同程度经历过文革的冲击,还多少有点顾虑,甚至可以说心有余悸,担心参加政治活动,会惹来麻烦,大家都很谨慎小心。温州市统战部的同志可能察觉到了这一点,思想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到家,经过他们的耐心开导,我们申请加入了致公党。

  刚开始,由于人员少,能力和水平也有限,如何开展工作,我们还没有摸到头绪。只是觉得,当务之急是加快吸收新成员,特别是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于是我们把物色对象、扩大组织作为初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在中共温州市委统战部的大力协助下,198412月致公党中央温州直属小组建立了,1985年正式成立支部委员会。从此,温州民主党派中增添了新成员——中国致公党。

  作为刚成立的支部主委,我主要着手抓以下几项工作:一、继续发展党员,扩大组织规模;二、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致公党在社会上的影响;三、抓组织生活,加强自身建设;四、开展社会服务,为民造福。

  当时,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各种努力,创办了致公党温州工委医士培训班,1986年至1991年,共办了两期,由于办事严谨、教学质量高,深受学员好评,受到市统战部表扬,还颁发“民主党派办学先进”奖状和林桂宝老师“办学个人先进”奖状。

  此外,我们还发挥自身优势,组织以副主任医师为主的医疗队赴著名侨乡文成,为归侨、侨眷和当地群众开展医疗服务,慰问探望福利院孤儿,给侨乡幼儿园小朋友义务体检,此举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扬,本党中央也给予肯定和表扬。

  我们感到,致公党在温州成立组织并逐渐发展壮大,顺利开展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工作,都离不开致公党中央的重视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其中司徒擎部长和廖性豪处长先后两次亲临温州指导,甚至亲自到归侨、侨眷家中探望。与此同时,中共温州市委统战部的关怀和具体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好党派工作。

  有同志说,我们几个人是“温州致公党的开创元老”,此言差矣!我们既不是“开创”,也不是“元老”。我们只不过是较早参加致公党而已。革命不分先后,早加入、晚加入都是一样的,都是抱着一颗炽热的心: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多党合作制度下,为振兴中华,建设繁荣强大的新中国,建立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时间飞快,一转眼30年过去了。在历届市委会领导下,今天致公党在温州的党员已发展到200多人,而且党内人才济济,拥有多方面专家和优秀党员,在温州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我为他们的成就深感欣喜与骄傲。

  最近5年,每年我有一半时间住在温州,一半时间在芝加哥。亲历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生活水平来说,温州和芝加哥相差不多,实在看不出什么大差距。对中低收入的一般群众而言,居住条件方面,温州可能比芝加哥更好一些;城市面貌和街道景象,温州一点也不逊色于芝加哥;公共交通设施温州落后些,但也正在不断完善中。

  作为致公党的一员,我坚决拥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并努力尽到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展现了他们高智慧、大魄力的领导能力,在深入改革开放、反腐倡廉、增强国防、灵活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深受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的高度赞许和爱戴。相信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一定能带领中国人民再创辉煌成就。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