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是一个“侨”字号的民主党派,与之结缘十八载,从懵懂到了解,从初识到深知,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历练中逐步提高,在耕耘中收获硕果。
缘 份
我与致公党的邂逅,源自于学长的热心,是她的引荐,让我与致公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我对于民主党派还知之甚少,征求了学校领导的意见,最终获得了同意。得到消息的一刻,我欢呼雀跃,为能够加入致公党而高兴,我郑重地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从那时起,我开始主动了解致公党,认识到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有着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1996年11月,我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致公党员,归入温州医学院支部参加组织活动。在致公党这个大家庭里,我认识了很多年轻有为、富有学识、有着高尚人格魅力的优秀同志,感受到老一辈致公党人忧国忧民、敢说敢当、言传身教的骨气、正气和硬气,接触到许多爱岗敬业、致力为公、参政为民的典范人物和先进代表,增强了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思想觉悟,懂得了作为一个致公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成 长
随后的五年时间,在我的努力下,温州师范学院又发展了2名党员,并于2001年10月成立了致公党温州师范学院小组。2002年,小组党员增加到了5位,12月22日致公党温州师范学院支部正式成立,由我担任支部主委。此时的我倍感责任的重大,也认识到作为一名党派工作的新手,要做好支部各项工作,亟需不断学习提高,需要更多历练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幸运的是,2003年我当选为政协第八届温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那时作为政协委员里的“新人”,我认识到这是很好的学习与锻炼机会。于是,我非常注重与老政协委员们的交流,从他们对政协、对议政的深刻理解中,汲取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同时,老委员谈得最多的是对政协的深厚感情和参政议政的经验体会,也让作为“新人”的我深深感到要多向老委员学习,争取更快地进入角色,为温州发展献计出力。在政协第八届温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我被安排到温州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专门委员会,有幸成为它们的成员。在专委会的组织下多次参加了相关的考察活动,对温州市的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情况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为撰写提案、社情民意积累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在组织的关怀下,我连任第九、第十届温州市政协常委,为提高自身参政议政水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经历。
温州师范学院与原温州大学合并成为温州大学后,在致公党温州市委会及温州大学统战部的关心和指导下,2009年5月16日,两支部合并成为温州大学支部。并于2011年1月5日升格为致公党温州大学总支委员会,蒙组织的信任和公党仁的支持,我担任了公党温州大学总支主委。如今,总支共有党员25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很团结,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党员间彼此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温暖的大家庭。
2008年6月,我当选为致公党温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011年6月当选为致公党温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委。我的成长,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培养和关怀,如致公党温州市委会原主委易本松、盛培林,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我从一个懵懂的新党员逐渐走向成熟。
收 获
正是有了致公党组织这片沃土的培育和滋养,我的政治鉴别、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和合作共事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竭尽全力为温州的社会、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在这近十八载的时光里,我时时不忘致公党员的职责,认真做好调研,热心参加专题研讨会、外出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多次被致公党省委会、温州市委会评为优秀党员,曾获温州市优秀政协委员称号,并获2013年度“百名党外人士建功工程”示范典型称号。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的成长过程以及点滴进步,都包含了各级组织对我的关爱和期许,倾注了致公党领导对我工作的信任和充分肯定。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致公党员,尤为重要的是要弘扬老一辈致公党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亲密合作的光荣传统,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尤其是当前正遇到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开明盛世,更要努力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让多党合作、参政议政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的人生起步源于致公党,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更是我的力量源泉。加入致公党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缘份、一种追求,更是一种鼓励和一种鞭策。致公党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见证了我不断前进的人生轨迹,放飞了我的满怀激情,将激励着我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