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着眼前缤纷绽放的年花,我知道,年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
小时候,对于年总是特别向往。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就意味着有许多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而这在平时是根本不敢想像的。
盼望,是从寒假开始,是从日历的肥瘦来判断。那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恨不得太阳刚升起就落下。也总希望日历的纸能薄一点再薄一点。当它瘦成一张纸时,年也就到了。
感觉有年的味道是从小年开始。只有到了此时,当乡村的街道汇集各种丰富的年货以及熙熙攘攘的热闹人流时,那种过年的迫切才得以缓解。而且,似乎只有到了这天后,才有“大年廿几”这种大气并有底气的叫法。
过年的快乐并不在于自己家里置办了多么丰富的年货,而在于那种热闹的节日氛围,就是哪怕简单的一串鞭炮都可以让整个乡村变得沸腾而喜感起来。那些天,所有的乡邻的碰面都是微笑而和善的,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的也是过年的喜悦。父母亲也不再打骂孩子,每个家庭都是和睦的,就连村庄飘着也是过年所特有的甜味。
那时,在乡村最常听到的一句俗语是:小孩畅过年,大人苦没钱,老人怕数年。但因为年纪小,对于这句俗语并无法理解,总觉得过年了大家都可以吃好的、穿好的,有什么不高兴?
开始明白这句话是在上高中后。因为建房子欠下债务,每到年关,一边是父母要挤钱还债;一边是必须攥着薄薄的几张钱,张罗着孩子的年兜衫、尽可能地买些年货,而父母自己又舍不得添置哪怕最便宜的新衣裤时,我才读懂年于大人的难过和心酸。
时间的流速和年纪的增加似乎是成正比的。越是年纪大了,越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从岁首到年末,只是转瞬,耳旁还停留在正月的鞭炮声,眼前又已经到了一年年底——乡村的街道又开始忙碌起来了,正准备迎接着一年最浓重的圩。到了这个时候,才发觉年的脚步是那样的匆忙,从不停留。
不喜欢过年应该是这几年的事。之所以不喜欢并不是因为担心岁月老去、青春不再,而是感觉对于年不再像儿时一样简单,或者说不再有年味。
也许是因为物质贫乏,人总是容易满足的。而现在,在这样最好的年代,物质早已不是问题,游玩也有许多的选择和去处,但我们总觉得缺了什么。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流行着一句很经典的话:那时我们穷得像孙子,但却快乐的像爷!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思——物质的丰富并不是快乐的基础。有时,简单的追求更容易获得满足!
我想,当年变得可有可无并且不再被喜欢,一方面意味着自己已经变老;一方面说明我们也已经变得世故,不再单纯——年,不再有快乐的寄托,或者说已经是一种负担!
现在,不管如何,既然年的脚步已经走近,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祝福,至少我们曾经向往过、喜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