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关于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河南正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和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是国家赋予河南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使命,也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实践。

  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支持方式、统筹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推动示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由于我省科技基础薄弱,示范区建设目前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平台匮乏。郑洛新三市仅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与临省湖北45家差距较大;大中型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比重较低,仅为14.4%。

  二是创新主体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少,在全国7.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河南仅有1353家,不足同为中部地区省份的湖北和安徽的一半;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少,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3亿元,我省仅获2.88亿元,全国排名19位;创新人才少,440位长江学者中河南仅有1人,入选全国千人计划的只有19人,仅占全国6081人总数的3‰。

  三是创新活力不足。2016年,我省每万人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只有35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专利申请量为9.5万件,授权4.9万件,相比临省安徽的17万件、6万件有较大差距。

  四是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2016年我省技术交易总额仅有59.2亿元,只占全国11407亿元的0.51%,也仅相当于临省湖北927.73亿元的6.38%。同时,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社会资本比较短视,普遍青睐即将IPO的成熟企业,造成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资本供给失衡。

  为此建议:

  第一,围绕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协同发展。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接,围绕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建设信息安全、盾构挖掘装备、输变电装备、新材料研发、农业和生物医药等国家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技术专利化,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带动产业发展,并以产业发展不断提出创新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效能。

  第二,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加快建设众创孵化平台和投融资体系等多位一体的中小微科技型创新企业培育体系,并通过财政引导、政策激励大力支持社会主体建立营运各类投资基金,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支撑。同时,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和云平台等基础设施,规范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系统,形成“保姆式”的自主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三,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激发创新活力。贯彻落实好《人社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规[2017]4号),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激发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鼓励其到示范区创新创业。破除束缚人才创新创业的落后观念和制度障碍,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打造人才特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科技公关团队共同解决产业链存在的发展瓶颈和技术难题,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

  第四,更加注重以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带动企业创新活动。逐步改变通过财政资金配置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提升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减税、下放科技成果转移化权益、创新创业股权税收激励、科技投保贷的风险补贴等措施实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科技财政由直接财政支持向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转变。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