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霞(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西南交通大学教授)说: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加大西部开放力度”,使西部地区文化的区域性、国际性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入。西部地区作为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前沿,其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应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发掘自身文化资源,让西部地区文化走出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的动力。然而,与东部乃至中部相比,由于总体实力较为落后,西部地区在贯彻落实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反映出了一些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尤其是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及其相互促进等方面未形成竞争优势。二是文化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程度较低,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创新型企业较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西部文化走出去,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各地应充分挖掘在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引入创意设计,将两者进行组合包装,然后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意产品推向市场,整合更多跨产业、跨地区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将文化旅游、出版、电影电视、音像、网络、演艺娱乐、文博会等各个行业的知名品牌作为资源进行合作,利用品牌效应,加快打造西部文化产品的国际性品牌。同时,还应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形成以核心文化产业为切入点,以相关产业为重要节点的完整产业链,如以文化旅游业作为切入点,发展影视创作、图书出版、民族服装、文博会展、文化交流等产业,从而在整个文化产业链条上创造多个经济增长点,为文化走出去护航。
2.加大人才开发利用力度、智力资源,推动文化企业与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现代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批有特殊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与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展开合作,应该充分整合跨学界、业界的合作资源,立足于多领域的跨界合作,才可能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例如可以构建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调沟通机制,输出一批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意设计人才。此外也应从发掘人才、培育人才入手,重视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优惠的政策,丰厚的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形成创新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并举的人力资源格局。
3.加快推动文化产品与科技元素的紧密结合。现代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向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上。缺乏科技元素的融合,文化产品的这些价值将无法体现。要努力探索将文化产品与现代科技元素融合起来,通过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产品的用户体验价值,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研究,从面向地方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需求以及实际问题中选择科研课题,引导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