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潘云平:农产品质量监管存在三个方面突出问题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放心农产品离不开有效的质量监管,但是当前农产品质量监管还存在监管难度大、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影响农产品整体质量提升。 

  (一)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难度大。一方面,农产品生产主体群体大、个体小,组织化程度低。以山东潍坊为例,仅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就有200多万户,虽然近几年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存在运作不规范的问题,没有达到应有的功能。这种生产体制,很难保证每家每户生产的产品都过关。加之目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检测和执法手段不足,造成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难度大。另一方面,标准化生产能力不够强。虽然制定了很多技术标准,但由于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加上培训推广工作跟不上,造成农民采用常规药物和传统防治措施,极易造成药残超标。 

  (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目前除少数地方和个别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之外,绝大部分农产品产地和批发市场没有建立起准出准入制度,无论产品质量高低,都能找到市场,而且质量高的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优质不能优价;反过来,在高端市场卖高价的产品也不一定优质。在这种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农户更多的是选择低成本高产出,也就很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不足。一是体系不健全。尽管初步构建起了市、县、乡、村四级监管机构的框架,但仍有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大部分乡镇监管站只是挂了个牌子,村级监管员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已经建立的,只有1、2个人,并且缺经费、缺手段、缺制度,不适应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的需要。二是手段落后。单就检测手段来说,大部分县级检测中心只能开展速测,少数几个能定量检测的机构,也没有取得计量认证和省级考核,不具备法定检测资质。三是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农业执法的范围仍然主要集中在以农药为主的投入品,还没有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到执法范围。由于监管体系不健全、手段落后、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监管不能常态化、不能全覆盖。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