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王军:深挖工业遗产宝库 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工业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记录着不同时代特有的文化符号,具有珍贵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审美价值。在我国,工业遗产这一概念进入公众视野的时间较短,保护、开发、利用进程起步较晚。随着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快车”的全面启动,许多城市通过“腾笼换鸟”,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搬迁到远离城区的工业园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城市在“腾笼”后,将老厂房、老企业、老矿区推倒重建,大量工业遗产因此消亡。虽然有关部门已认识到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开始以建造工业博物馆等形式进行点状探索,但整体上来说,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多数情况下,老工业区转型的命运均以房地产开发而告终。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全方位发掘工业遗产的潜在价值,将曾经的城市“疮痍”赋予无限“创意”,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摆在不少城市面前的重要课题。 

     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规划缺失,对于工业遗产的调查、梳理、评估、界定没有形成体系,保护工作随意性较大,缺少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可行性的整体规划;二是同质化、雷同化严重,不少保护项目主题混乱、缺乏特色,拆旧仿古频频上演,一些工业遗产在改造过程中遭受二次破坏;三是相关部门保护意识淡薄,有些地方仍片面追求短期财政收益,忽视了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夯实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四是新兴业态培育不足,在文化内涵挖掘上没有下足功夫,产业转型落脚点不准,导致参观者门可罗雀,多数工业旅游项目缺少人气和知晓度。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索尔泰尔工业区成功转型,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一是转变观念,科学认识工业遗产的潜在价值;二是因地制宜,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创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三是政策倾斜,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大力扶持替代产业。 

  因此,为充分发掘工业遗产保护在撬动地方产业升级方面的潜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正确保护观念,科学制定专项规划。一是改变“工业遗产不是文化遗产”的认识误区,更加重视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强合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厚植工业遗产保护的群众基础;二是立足各地区实际制定专项规划,在普查“摸底”基础上,科学评估老厂房、老设备的文化价值,据此明确保护等级,列出地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科学制定转型升级计划;三是打通部门、行业壁垒,解决好土地置换、职工安置、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二、深度发掘文化内涵,积极培育新兴业态。一是勇于创新,探索工业遗产保护新模式。在研究地方工业历史发展脉络上下功夫,在优化“内容”、创意设计和产业融合上做文章,借鉴德国红点博物馆等成功个案经验,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契合,结合当地实际探寻两者最佳结合点,让老厂区焕发新活力,让老设备展现新魅力。二是寻根溯源,保留升华遗存建筑的历史底蕴。深入了解工业遗产遗存建筑的建设背景、历史沿革、发展故事,在改造和开发过程中,注重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巧妙融合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留住时间的痕迹,留住人们的情怀。 

  三、找准产业发展支点,撬动经济发展杠杆。一是尊重市场规律,把握大众的消费心理需求,提升项目策划水平和整体吸引力,突出趣味性、互动性,使建筑遗存和设备仪器发挥出更高效能;二是开辟专题旅游路线,有效激发工业遗址的文化旅游功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新的旅游热点,并将其纳入当地全域旅游网络;三是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制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一揽子支持政策,提振开发者的信心,全面增强产业集聚能力。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