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在学校,主阵地是课堂。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运用构建的“智慧课堂”,能够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变革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可以起到良好的减负增效提质的作用。实际操作层面,这一信息化手段在推进过程中尚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理论指导,技术欠成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浅表化。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欠缺。目前相关方面存在将教育信息化产品作为商品对待的错误倾向,轻视教育规律,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平台,轻应用”现象,华而不实的资源、复杂的软件操作、备授课平台不统一、网络游戏管控困难、互动无法全面实现等导致智慧课堂流于形式。技术方面,各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是局部设计、各自为战、技术壁垒严重;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未建立起真正的教育资源库,通常是“宽带一公里,深度一厘米”;各应用系统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数据无法连通,缺乏整体构架,造成了大量信息孤岛与数字化鸿沟,大大削弱了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运营商没有自己的服务器,无法保障高质量的服务。
二、资金投入大,学校无力承担,家庭不堪重负。现阶段,部分学校已经按照国家规划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但在一些地方,因财政困难,仅在中小学“班班通”建设中,就已让学校无力支撑。目前如果再推动“人人通”智慧课堂建设,让学校自力更生筹措资金,则难上加难。据了解,现在为数不多的学校已无奈将资金投入转嫁给学生,动辄几千元的投入,对工薪阶层尤其农村家庭来讲,确实明显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一些家庭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能勉力为之,实属无奈之举。
三、认识不足,观念机制滞后,项目建设大多“重硬轻软”。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影响,相关部门学校和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定位、整体观认识不足,智慧课堂建设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只重视硬件投入,对于信息的“软资源”则不愿过问,购买云服务的理念尚未成型,机制尚不顺畅。学校大多缺乏科学的组织保障和规章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运维服务模式,造成平台缺少持续投入,效用大打折扣。同时,对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和“智慧课堂”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心存抵触情绪者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