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在于各地中小学的落地实施,当前最大的堵点也在于中小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是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较少,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以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为例,潍城区信息网络中心编制5人,业务上需要对接市教育信息化研究院6个科室,多数日常工作较难高质量完成。同时,部分地区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工作考核机制不合理,使原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改做别的专业,而补充力度不够,造成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情况不够理想,尤其是部分农村小学,没有信息化专职人员,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是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不足。部分地区教师办公用机、学生用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设备老化严重,存在运行速度慢、死机等问题,亟需更新换代。功能教室结构性缺失,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教学需求,潍坊市潍城区52所学校中只有7所校建成了录播教室;创客教室数量也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城域网瓶颈明显,出口带宽不够,网络不稳定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校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线网络全覆盖,阻碍了信息化应用。教室多媒体防护软件配备不足,大都没有网络“防火墙”和专业绿色下载软件、下载工具,难以屏蔽不少网页捆绑的黄色、暴力及游戏内容,对学生造成消极负面影响。
三是资金短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大,设备更新换代快,加上不少学校校舍改造等,所有资金均来自生均经费,没有专项资金扶持,致使部分学校进展缓慢;而新的财务管理规定,不准集中使用学校的生均经费,一些新建校舍的学校资金缺口很大。
四是教育信息化平台多而杂,功能各异,鱼龙混杂,没有统一选型,无论是资源平台还是管理平台都存在相同的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人才供给。建议有关部门统筹安排,为教育部门及时补充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每年教师招考中,加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名额,满足学校基本需求;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他们自身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和专题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快速适应本职工作;加强管理,完善奖惩机制,提高对专业教师的吸引力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信心,保持专业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同时,促进专业对口教师逐步向农村地区学校流动,加强教学点、农村完全小学的信息技术专业对口教师的配置和拥有率。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合理使用生均经费、设立专项资金等途径切实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注重将资金、政策支持向农村倾斜,更加关注基层学校硬件、资源、培训等方面的需求,采取分类、分层、分步实施的建设步骤,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逐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例如,按照按需建设原则,可以让规模较大的学校使用精品录播,规模较小的学校建立常态录播,以完成上级将录播教室布置到每所学校的要求。同时,加强网络维护和监管,完善“防护墙”设置、“绿色过滤软件”安装等安全技术措施,防止不良信息和病毒入侵,并且要随时监管,定时升级。
三是完善平台建设。建议以地市为单位选择统一的公共管理平台和公共资源平台以及人人通平台,便于信息的上通下达;大力推广网上远程在线课堂及“优课学习”,集中优秀教师力量,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四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在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促使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质量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