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全球率先提出了“无废城市”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加快推动固体废物污染这个全球性难题的全面解决。
但也应当看到,“无废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其建设及推广目前还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在配套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实施方面存在瓶颈:一是理论支撑体系尚未建立,循环经济和固体废物管理等法规体系不完善,对生产和生活废物的管理缺少行之有效的经济性评价体系支撑,体现不出政策管理的绩效;二是城市废物分类体系尚未建立、标准不一,缺乏有效的废物统计方法和口径。目前的城市废物管理模式缺少系统性,难以支撑城市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再利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营;三是配套公共政策研究相对滞后、深度不够,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指导社会公众减少废物排放行为。“无废城市”建设的提法,不会给废物产生者带来直接经济压力和具体利益,无法从源头上对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激励和倒逼作用。
为此,建议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应首先着眼突破公共政策瓶颈:
一是深入研究公共政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借鉴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研究制定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公共政策配套体系,来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指导和监管机制,通过对废物实行计量累进、容器收费、再利用率达标等强制手段,规范、约束废物生产者行为,推动全民参与、全民治理,用政策法律手段来推进“无废城市”的建设。
二是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通过物质流分析等手段,推进“无废城市”理论支撑体系研究,明确固体废物分类标准,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配备充足的循环中心和回收利用中心,全面推行废物计量收费,将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结果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为建设“无废城市”城市提供保障。
三是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互联网+”,强化公众废物排放行为自我约束。通过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约束公众社会环保行为,既是固体废物管理的基础,也是“无废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开发固体废物相关网页及APP,展示废物分类、处理、利用信息,提出废物分类处理和管理要求,为各试点城市的参与者提供全面、便捷的“无废城市”建设及管理培训,提高全民共建共享“无废城市”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促使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各利益相关方意识及行为改变,从而使建设“无废城市”成为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