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十九大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指引我国文化产业向社会生活、实体经济全面渗透。实施“文化+”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同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新动能,而且能够优化文化要素供给,提高优秀文化的传播渗透力,促进文化产业为其它产业之体赋能,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与其它产业融合时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文化产业经营主体自身“内功”不足,缺乏对有效融合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的把控能力,成活率较低;部分文化产业领域企业的产品、服务或项目存在区域性限制及产业链条的发展“断层”,导致部分文化产业的经营企业无法找到适宜的生存空间。二是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培育土壤营养不良。文化产业的地方保护、产业壁垒、行政区域限制等导致文化产业规模效应欠缺,文化企业难以快速扩张;在文化旅游、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和广告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中存在证件审批难度高等现象;标杆型的、带动型、骨干型、外向型文化企业缺失;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主体培养、营商环境塑造及多种国家政策的融合方面无法有效贯通。三是文化产业的产品或经营特性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价值评估,导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IP的企业、机构和个人无法获得足够的信用授权,无法将知识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不同文化企业之间的产品特色、销售方式,不能像传统加工制造业一样能够形成系统化的产业配套和供应链整合。
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避免出现战略规划宏大而实现路径模糊的现象,针对大型文化产业间的并购重组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于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广告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放宽企业进入政策;鼓励文化产业更多地使用区块链、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科技手段。另一方面,健全并提升文化产权制度,在相应法律法规中明确文化产权的内涵和保护范围,联同相关金融部门对文化产区予以适度的金融价值评估,打通文化产业链条在金融、科技、旅游等产业间的融合,建立健全文化产权的信息发布制度和定价机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权项目或产品进行宏观调控指导。
二、深挖文化产业内涵。鼓励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找准特色定位,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创意能力,避免出现市场盲目跟粉、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营专业度过低等现象,鼓励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提供产业融合平台。以现有文化产业园或文化产业核心经营区域为载体,定期举办文旅、金融、科技等方面的联合会议,找出不同产业之间的结合点、融合点,制定符合本土文化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发展导向。建立有不同专业角度、产业背景的资深人士和机构组成的专家智库,从全球性文化资源配置、区域性文化产业特性的多维度出发,为制订方向清晰、目标明确、路径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研判。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把人才培养当作实施“文化+”、促进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抓手,鼓励文化产业制造业、文化产业集群区域、相关文化产业类院校联同民间资本、投行、基金公司等设立相关的专家智库团队;成立由政府或国企主导,民间各种资本参与的专项的文化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具有科研能力、政策解读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的文化产业主体或跨行业的经营主体共同组建产业联盟,使小微文化企业既能够各自发挥特长又能够在产业联盟内形成优势互补,使一部分具有产品竞争优势和市场发展优势的小微文化企业通过资本的扶持能够迅速壮大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