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魏建平:大力推进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 强化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

近年来,国家、省市都出台了专门政策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作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不仅是学校、教师向应用型转型的重要方面,也可以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校方面,管理、考核、激励等制度还不够健全。学校在挂职人才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问题。所谓“两头”,指是的选拔和考核两个环节,而“中间”即指挂职期间的指导、跟踪、监督、中期考核等过程管理工作。过程管理的缺失,一方面与挂职的特殊性有关,高校教师离开学校进行挂职,客观上造成高校在人事行政上的管理“鞭长莫及”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在管理中缺乏主动性有关。由于缺乏常态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机制,导致学校难以准确及时掌握教师挂职期间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出现“放任”、“真空”等现象,影响挂职效果,甚至影响挂职教师和学校形象。

是企业方面,“双向挂职”重视程度不高。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讲求经济效益认为高校教师下企业锻炼对并无大益承担高校人才挂职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一些企业虽然接受少数教师挂职锻炼,但是由于担心核心技术泄露,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并不愿对教师开放,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少实际支撑,培养效果难以保证。

三是挂职教师方面,思想认识、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有的教师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存在“临时”“镀金”观念,把赴企业挂职看作走过场时间与精力投入不够;有的教师科研实力不强,被动应付工作,很难主动承担相应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挂职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理论基础较好,但放不下架子,不能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锻炼;有些教师本身高校工作就存在教学任务重,职称评审难度大等压力,而挂职锻炼需要担任企业岗位职务,要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任务,增添了新压力。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完善挂职管理制度。一方面完善选派机制,充分考虑高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企业对教师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三方面选派专业能力强、专业对口的教师参与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完善教师挂职锻炼监督及反馈机制,引入企业参与监督、管理和考核,保障锻炼实效

二、搭建校企协同机制,充分服务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学校共建平台,利用教师自身优势及学校有利条件积极为企业服务,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技术改造,职工培训等。同时,学校、教师应与企业签订有关保密协议,保证企业生产技术的安全性为教师参与技术攻关创造条件

三、结合“产业教授”相关政策,推进企业高级人才到高校挂职。充分发挥产业教授”作用,培养方案制订应用型课程设置、校外导师等方面,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产业教授”所在企业、科研院所合作高校共建的教学和实习基地、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等提供政策支持,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更多实践创新条件。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