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中旬,日本NHK播出了一部名为《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薪百元的年轻人们》的纪录片,一群活跃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没有身份证、沉迷于网吧游戏、只做薪资日结工作且早已“红于网络”的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三和大神”现象是目前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增速放缓,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集中突出反映,不仅在深圳存在,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在跨省和省内流动就业受阻,极易成为“三和大神”,使得“三和大神”现象呈现蔓延之势。
一、“三和大神”现象产生与蔓延的主要原因
(一)第一代外出务工潮催生的留守儿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并因资源缺乏,受到社会排斥。“三和大神”大部分属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一部分,主要指80后和90后的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当年打工潮催生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少榜样、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没有人脉,涌入发达地区打工,或因受骗,或因不愿意长期从事枯燥单调工作,对生活丧失信心,仅从事日结工作或网络上乞求一顿饭,逐步沦落为徘徊于人才市场周边的“三和大神”。
(二)部分年轻人晋升受阻,转而陷入“低欲望”境遇。部分年轻人因缺乏资源和资本,晋升通道受阻,因此逐步丧失向上进步的动力,进而接受心理暗示,不断降低自己的欲望强度,不得以采取精神胜利法,促使“三和大神”们长期维持“低欲望”境遇,而且难以摆脱。
(三)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上,“三和大神”劳动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和大神”现象并非仅仅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发生,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仍然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大多数的“三和大神”外出打工原本有着自己的憧憬,但遭遇劳动力市场黑中介或不良企业骗局之后,工资无法讨要,权益受到侵害,求助无门,极易陷入困境,成为游走于劳动力市场边缘的弱势群体,靠打零工或日结工作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
(四)政府监管与社会救助措施仍无法有效解决“三和大神”问题。从政府监督措施来看,主要是采取及时清理和取缔人才市场周边的黑网吧、黑出租等区域,将部分“三和大神”送入救助站,但他们大部分无法适应救助站生活,亦没有在救助站得到相应心理疏导与慰藉;有的即使被遣送回乡,但因与人社部门就业促进、民政社会救助、低保等工作衔接不畅,很多人会再次沦为“三和大神”。
二、避免“三和大神”现象蔓延的建议
(一)引入社会组织,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建设。“三和大神”现象出现固然有家庭与社会原因,但归根结底仍在于自身,心理上的自我麻痹与精神胜利无益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只能在“陷阱”里越陷越深,有的甚至会在走投无路时踏上犯罪的道路,给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建议高度重视这一群体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建设,引入心理领域专业社会组织,采取专业项目形式,围绕“三和大神”聚集区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与心理建设,给予社会支持,真正从心理上促使他们重拾追求梦想的信心和重新开始生活的热情。
(二)采取积极的就业促进与帮扶措施。将“三和大神”纳入就业帮扶范围,提供免费职业培训掌握技能、正规的职业辅导与职业介绍等就业促进措施,形成多渠道就业促进与帮扶的长效机制。
(三)开展人员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政策协同。目前针对“三和大神”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大多治标不治本,其关键在于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政策措施并未实现协同。一方面流入地并未将“三和大神”们纳入政策范围,容身之处仅仅是救助站,救助力量有限;另一方面,当流入地救助站将人员遣送回乡后工作即告结束,若没有流出地相应的政策措施,“三和大神”仍无法适应家乡的工作生活环境,极易再次成为“三和大神”。因此,建议流入地与流出地做好政策措施的协同,流出地针对此类群体采取措施促进其在本地就业,从政策支持方面避免“三和大神”现象蔓延。
(四)提高对“三和大神”现象本质的认识,有效引导舆论宣传。“三和大神”现象充分体现了目前我国迈向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与机制缺失的一面。因此,建议有效引导舆论宣传的切入点,不能仅以漠视或同情的眼光来看待“三和大神”现象,需要深刻反思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有效引导“三和大神”走出自我编织的“低欲望”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