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看病难”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儿童数量特别新生儿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现象更加普遍。儿童看病难、看病时间长,导致儿童病情容易延误,增加了治疗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甚至出现孩子生病、家长累病的情况。造成“儿童看病难”有多方面原因,最重要的还在于儿科医生少、缺口大。
目前,我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0.63名,还明显低于2014年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千名儿童医师配比”0.85至1.3的水平。在儿科医生少、服务资源缺口大的情况下,一方面,后备资源力量明显不足,学儿科的人越来越少,医学生中甚至有“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的顺口溜;另一方面,近年来儿科医生流失率逐渐增高,已达到10%左右。“儿科医生少”,首先在于儿科医生承担的职业风险大。儿童不仅全身器官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而且不能准确描述病情,增加了儿科医生承担的风险;其次是医疗纠纷多,医生承担的压力大。孩子生病,全家上阵,经常出现输液时一针打不上就打骂医生护士的情况,增加了儿科医生的压力;第三是工作量大,薪酬不高。儿科医生经常加班加点,没有休假,身体状况普遍差,且由于相较成人而言儿童就诊的用药及检查项目少,医生收入反而远低于其他临床科室。第四是人才培养周期长、要求高。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大约需要8到10年,且优秀儿科医生除要具备必要的诊治能力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改善儿科医生的工作环境。不仅要优化医学设备和诊疗环境的配置,还要优化社会环境,发挥媒体作用,普及医学科学知识,进行正面引导,让更多人认识、认可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保障儿科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2.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能单纯以“效益”考核儿科工作,要在福利待遇上对儿科医生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同时完善医疗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儿科医生的执业风险。
3.鼓励更多的医学生学儿科、干儿科。加大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地方和高校以开设紧缺专业、定向培养等方式,补充儿科人才;强化儿科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各医学院在评聘儿科研究生导师时放宽政策,招收研究生时增加儿科名额;鼓励医疗机构内部的其它专业人才向儿科转岗。
4.科学合理分配儿科资源。儿科资源分配适当向基层倾斜,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儿科的综合实力,将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更多转移到社区或者区县医疗机构,合理分流病人,扎实推进儿科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