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王军:加强北方地区农村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再利用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大力度推进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但总体看任务依然艰巨。201812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水质监测报告,全国有超过70%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北方地区污染程度较南方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村水生态环境管理状况不乐观,不少地方农村治水路径选择和方法上出现明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路不清,方法简单。我国多数省市农村水环境管理采用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思维模式,不计成本、片面强调统一收集、污水处理后浓度排放达标的方式,缺乏灵活性高、针对性强、符合各地农村特点的管理方式 

  二是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对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缺乏经济性和效果的针对性评价,财政盲目投入现象较为突出。国家审计署曾在2018年发布第2号公告,披露了江苏省7个县(市、县)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中建设的195个污水处理设施有146个闲置,闲置率高达75%,涉及投资10449.77万元。 

  三是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突出。对农村环境卫生监管不力一些河流上游的临河村庄仍靠近河道设立垃圾收集点,渗滤液直接污染河水和地下水;还有一些村庄依然将部分生活垃圾和农村小作坊排放物倾倒在河道里,污染全流域的土壤和地下水。 

  四是“强行美化”破坏生态。近年来一些地方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村沟塘渠坝进行硬化和强行“人工美化”现象严重,导致鸟类和动物栖息地生境被破坏,湿地的自然地貌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涉及到农村污水处理及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上不搞一刀切。针对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现状,在执行生态环境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制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通知》时,要创新理念,结合各地实际,减少不必要的监测项目,重点监控BODCODTNTP四项指标,不以排放口为监测评价唯一标准。坚持因地制宜,省市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回用标准,对远离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无排放去处及山区等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村庄,应重点在资源利用上下功夫,鼓励以污水处理后就地资源利用为主。借鉴发达国家做法,每年出台农村小型污水处理技术规范和案例选编,采取先进典型引路和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村庄污水减排和多级利用。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分散式污水收集处理技术。针对北方地区普遍严重缺水这个现实,应综合考虑农村不同区位条件、地理位置、污水产生量小和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多数远离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无指定排放去向等因素,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就地处理与就地回用相结合方式为主导,摈弃传统的单纯环境治理、达标排放的理念,采用单户污水处理系统和多户连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相结合的分散式收集处理方式,利用土壤环境的自净功能和小型人工强化自然生态型处理技术(例如,小型净化槽、毛细管土壤净化沟等)进行一定程度处理后,就地回用,以解决农村污水外流问题。 

  三是对人口密集的乡镇、集镇,可在多户连片收集的基础上,建立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必须采用设施进行处理的,要选择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能耗低、易于管理和维护的污水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快速渗滤等自然生态处理方法、沼气池等厌氧发酵生物处理方法、及生物滤池等膜处理方法。在强化对技术方法和回用用途的论证后,方可实施,以避免由于思维方式落后,发生盲目投资上马造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而不用、用而不管长期闲置的现象。此外,要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设施运转应结合村镇实际,农民自用的小型分户处理设施可由农民直管或委托物业公司统管;中型设施应由村委会负责委托专业化企业来运营管理,并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四是要真正重视对农村的环境保护科普宣传工作。将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放在首位,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手段和手册、标语、文娱活动等宣传方式,让“六五”世界环境日、“三二二”世界水日等宣传科普活动走进乡镇、走进村庄,向农民普及环境保护常识及污水的危害,指导农民正确使用污水处理设施、不乱排放水污染物,让农民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护生态环境。 

  五是在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风貌前提下开展乡村生态建设。尽可能减少对农村“沟塘渠坝”及其周边环境的硬化,在维护原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性的前提下,对农村景观进行适度打造。要尊重自然,对于原有的生物栖息环境,不过度改造以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生物量减少;要学会利用植被设计和美化驳岸空间来强化农村水生态景观建设,丰富农民休闲娱乐生活,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和成果。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