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汤丹:关于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队伍 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乡村文化队伍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和提升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由于经济社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全,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整体性缺乏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人才难觅队伍不稳定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以淄博市张店区为例,区级文化系统从业人员中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分别占比24.6%7.7%;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不专业、不专干”的问题普遍,镇级文化系统工作人员中没有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占比为6.3%;“农村文化大院至少应配置一个公益文化岗位”的规定尚未得到落实,各村普遍缺乏文艺骨干,有一技之长又热心文化事业的文化带头人更是难求,导致文化活动组织比较困难,群众参与度不高、参与面过窄。全区304支民间剧团,演职人员1.5万余人,全年累计演出达3000多场,但缺少政府支持,人才结构不合理,发展举步维艰。 

  二是财政投入不足。中央“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资金仅到达镇(街)文化场馆,村级文化大院无免费开放资金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人才发现、挖掘、培养部分地方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有一技之长发展潜力的文艺骨干纷纷另谋出路,使高水平乡村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逐渐减少。 

  三是人才培育缺少制度保障。因为人才引进、培养、交流、激励等机制不健全,文化管理员、指导员、志愿者等人才的引入培训力度不够,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缺乏,压抑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部分传承人无法依靠非遇技艺供养家庭,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定向培养,解决基层专业文化人才哪里来”的问题。文旅、教育等部门联合,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建立面向基层的文化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改革招聘机制,针对农村文化管理人才特点,改进招录办法,强化专业条件,严把进人关,真正做到把专业对口、有文艺特长的人选聘到农村文化队伍中来。 

  二是构建联动体系,推进县、镇、村三级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以县域为单位,探索建立县—镇—村三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开展以宣讲理论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加强培训教育、提供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农村。明确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县级设总队,负责制定全县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对镇、村两级志愿者进行系统化培训辅导,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同时以组织化方式到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镇级设分队,承接总队安排的活动任务,做好村级志愿者培训辅导,定期进村入户开展志愿服务;村级设小队,组织各类常态化文化志愿服务。 

  三是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新动能。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土地资源等优势,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服务吸引企业落地创业,开展村企合作,带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鼓励城市文化人才到乡村舞台一展身手,形成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联办、文化生活共享的良好局面。激活内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民间力量作用,探索设立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农村文化礼堂独立法人理事会,通过社会化运作,为文化礼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推动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四是注重培训辅导,提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能力和素质。建立分层分类培训辅导机制,对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信息员、宣传文化员和文化骨干进行分类、分主题培训。瞄准农村文化活动带头人、文化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制定专门化培养措施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定期邀请各级专家和优秀师资进行授课指导,开展师徒结对。建立上挂下派锻炼机制,有重点地选派乡镇和村级年轻宣传文化员到上级机关上挂学习,在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中加强历练。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