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加快建立“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机制”的建议

  青岛市政协常委、致公党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军博士反映: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对解决就业难题,促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成为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相比,我国学校大部分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差,参加社会活动少、效果差,人际沟通不畅,导致部分学生即使拿到高学历文凭和多种证书,仍难以顺利求职。当前,在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仍起主导作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轻视社会学教育,学生一味追求应试科目考试成绩、个人技能的提高和各种证书的获取,轻视综合素质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学校对开展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作用及地位缺乏明确定位,相关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社会参与模式单一、方法形式化,使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仅停留于表面,注重竞争多于团结协作,注重个人利益多于社会利益,注重现实功利多于理想信念,注重索取多于奉献,并没有将社会责任内化为自觉行为。

  为此,建议:

  一、完善人才培养观,建立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机制。首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增加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比重,将其上升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次,完善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按照现代课程观的要求,构建完整的责任教育课程体系。再次,建立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对各种责任主体行为进行约束和强化,明确教育责任,落实教育任务。

  二、创新形式,建立多种社会参与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加志愿者、社会实践、实习等活动与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开设社会责任感教育专栏,建立“爱心奉献”、“感动在身边”、“我与社会共成长”等专题,报道学生服务社会的优秀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加深学生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和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三、发挥社团作用,强化学生社会责任。一是因地制宜地引导学校开设各种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社团,鼓励学生自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树立社团品牌,提高社团专业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兴趣,避免社团活动形式化。二是结合重大事件和传统节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题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有担当、懂感恩,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四有新人”。三是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和培训,以弘扬主旋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四是积极搭建社团与社会的联系交流渠道,鼓励社团走出校门,接触社会。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