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青岛市委党员、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工程师周文鹏反映: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理念是深度应用信息技术,让制造领域的各项资源之间相互关联。包括“智能工厂”,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过程和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以及“智能生产”,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致力于构建智能生产网络,推动工业生产制造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升级,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体现于先进制造业控制权的争夺。美国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推进包括调整、提升传统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再工业化”战略。日本政府正在大规模编制技术战略图,加大对3D打印等尖端技术研发的财政投入,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我国对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正在加紧编制《“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设立《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工业与信息化部在2015年公示了94个智能制造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和智能制造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与数字化制造、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
但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智能制造的国家战略需要进一步落实。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属于国家层面对智能制造的规划设计,但各省市尚未提出《中国制造2025》在本地区的实施细则。
二是在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3D打印装备、新型传感器等重点领域的关键制造技术未取得实质突破。目前各高校、科研机构正在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但仍主要停留在试验设计和样机开发阶段,尚未出现形成规模应用的智能设备。
三是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度不高。我国各省市涉及智能制造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企业缺乏产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一批高精尖技术项目急需产业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平台尚待建立。
为此,建议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有效整合各项资源,促进我国工业由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制定《中国制造2025》各地实施细则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建议各省市立足各地区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实际,通过对重点制造领域的深入调研,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从政策、技术、装备、生产等角度,明确制造业的发展原则、阶段目标、重点任务、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为《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按照智能制造产业链要求及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配置创新资源,打造制造业升级版
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各环节的要求,以及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配置创新资源,包括创新人才、科研机构等,实现集聚创新资源的目标,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在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重点创新研究机构为核心,以智能制造产学研用一体化联盟为保障,构建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发展集聚区。
三、突破核心智能制造技术,推进智能基础部件产业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等重要环节,突破新型传感技术、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等关键共性、基础智能技术,在核心领域实现原始创新。完善、修订智能制造装备重点领域技术标准。扩大《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实施范围,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提升智能制造装备、核心智能部件的技术水平,构筑成套装备制造企业和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制造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平台,夯实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促进制造业总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四、开展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试点示范工作
试点示范工作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选择工业基础好、两化融合工作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作为智能制造示范区;选择机械装备、汽车、船舶、家电等重点行业,围绕产品智能化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制定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为其他地区、行业、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先进经验和技术输出,推动企业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