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青岛市委党员,国家海洋局北海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志松反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化工生产原料、中间及最终产品的危险化学品种类不断增加,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化学品有600多万种,其中被广泛应用的就有6—7万种,且每年还研制出很多新产品。我国生产的化学品也已达3.7万种,进口化学品超过1万种,在其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危化品泄漏事故也不断增多,对生态环境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极大危害。例如,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造成160多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或达700亿元。
沿海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通常发生于沿海的化工厂、岛上或码头化学品仓储以及化学品船舶海运过程中。由于化学品种类繁多、来源广、化学性质迥异,涉及的范围广泛,都给沿海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预防、监察执法带来了较大困难。虽然,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等过程都作了安全规定,但由于缺乏针对沿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支撑体系,近几年来危险化学品事故仍然频繁发生。加强沿海危险化学品科学管理,预防危险化学品泄漏、燃烧以及爆炸事故的发生,强化预防、预警、预测机制,制定有效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势在必行。而建立一套现代化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有效预防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的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沿海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及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社会效益。
针对沿海化工园区、化学品储运码头或岛屿,建议建立基于GIS技术与WEB界面的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预警体系,以实现对危险化学品园区的实时跟踪监视、监控,将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消灭于源头。建议相关管理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性数据库
通过实地调研及各环保、工商管理部门、其它公共机构等的统计资料、历史数据、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主要危险化学品潜在泄漏事故高发区域,涉及的敏感生态区域,以及危险化学品详细清单;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分类统计化学品种类、数量、潜在污染危害等,建立有毒有害化学品数据库。
二、建立基于GIS的实时监控系统
运用GIS系统定位,针对我国重点沿海危险化学品区域,包括重要的化工厂、危险化学品仓储、运输码头等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高发区域,建立一套可视化的实时跟踪监视、监控和报警系统,及时对突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进行预警,采取快速的调查取证与必要的应急措施。
三、建立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发展趋势预判系统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对事故预案进行分级。通过GIS系统上集成的化学品基础数据、地形数据、气象预报等信息,判断污染扩散的方式、方向、程度,获取事故发展态势相关信息,及时对预案级别做出调整,并通过网络、通信、广播、电视、报刊等发布事故相关信息,为应急响应与管理提供支撑服务。
四、建立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化学品品种、性质、数量和扩散范围,提供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和相关注意事项,提供给相关主管部门参考,以减少污染扩散、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将事故危害降至最低。
五、建立危险化学品成分鉴别与毒性评价技术方法库
根据我国沿海有害化学品统计结果,通过查阅国内外各种有害化学品快速鉴别检测方法的相关报道,建立常见有害化学品鉴别技术方法库。同时,参照国内外成熟通用的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建立危险化学品生物毒性评价技术方法库。当发生有害化学品泄漏事故后,可从方法库中选择合适的鉴别及毒性评价方法,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通过检索化学品标准质谱谱库,实现泄漏有害化学品成分的准确鉴别及生物毒性评价,为防灾减灾和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