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中央环发委委员 致公党山东省委委员 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王军博士反映:
蔬菜流通与菜农的生产、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和保障城市供给,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各城市的菜篮子工程、蔬菜市场等在保障经济繁荣、方便市民生活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有效缓解了市民“买菜难”、菜农“卖菜难”的难题,但由于布局不均衡、距离远、租金高、管理不规范等原因,蔬菜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显露出一些弊端。
传统蔬菜产销模式造成的“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困局,一直饱受民众诟病。一方面,流通的中间环节多、层层加价,蔬菜价高、起伏大,不仅菜农得不到应有利益,市民也得不到实惠。另一方面,所销售的蔬菜多来自外地,进货渠道杂,供销关系松散,市场秩序难掌控,蔬菜质量难监管。每到瓜果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特别是一旦销售渠道受阻或收购价格过低,迫于无奈的菜农就只能直接进城贩卖,从而产生许多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一是农用三轮车无牌无照、在城区闯红灯、逆向行驶等现象普遍,影响了城市交通安全;二是随意占地、占路经营现象普遍,由于责任意识较差,果菜皮核随手扔,垃圾遍地招蚊蝇,臭味大,卫生差,城市形象受损、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三是菜民进城卖菜,个人负担重,保障低,担惊受怕,自身利益难保。加之为占地卖菜而争吵打架现象频发,相应的矛盾和纠纷也给城市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为实现蔬菜价格平抑,转变滞后的农业经济流通方式,让市民买的舒心、吃得放心,建议借鉴日本农协“道之站”的经营模式和经验作法,将各城市远郊区的菜农组织起来,建立起城乡联动的“农民合作社+城市直营店”的模式,既让菜农得益,又让市民受惠,实现双赢。
一是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源头监管。各地政府应紧紧抓住源头,有规划、有步骤地鼓励建立适当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建立产销蔬菜一体化的农村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菜农组织起来。以共用基础设施、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收购农户产品、统一进行农业生产指导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统一蔬菜种植标准,保障蔬菜的质量和品质,为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源头抽检提供更高的可操作性,从而严格把关蔬菜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蔬菜直销,促进农民增收。应充分利用“农民合作社+城市直营店”模式在流通环节少、运营成本低的优势,立足于产、销直接见面,从而控制蔬菜价格虚高。通过农民合作社的有效管理,使农户及时掌握市场信息,避免盲目种植带来的蔬菜滞销。由农民合作社建立统一品牌、订单、收购、运输、配送,既有利于运输环节的质量监管,也可以让菜农得到最大实惠。
三是拉近菜农与市民的距离,方便市民购菜。政府应规划在市区建立社区直营菜店,消除社区蔬菜供应网点空白,构筑蔬菜直销对接的新模式。蔬菜直营店的目标要定位精准,直接对住宅集中区进行全方位的有效覆盖,让市民可以在10分钟内实现“两点一线”的购买。不用走远路逛超市、挤农贸市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便宜、质量有保障的蔬菜。
四是合理制定利润空间,优化产销模式。直营菜店应合理制定不高于20%的利润率。利用“互联网+市民”的形式,通过网上预约等方式,为双职工提供下班购物的时间和空间保障,避免出现产销两端价格“两重天”的乱象,提升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让市民得实惠,促进“农民合作社+城市直营店”模式的“现代化、组织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