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员、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于炳亮反映:
近年来,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带给海洋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造成近岸海域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海洋溢油、危化品泄漏等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赤潮灾害多发,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为此,建议建立以海陆统筹为基础的防灾减灾生态监测网络,提高海洋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控制海域环境污染,保障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统筹陆域与海域环保职能
海洋既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又是灾害的策源地,须遏制灾害,持续开发。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其产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断地大量入海,已经大大超过海洋自身净化能力。我国现有的陆地归环保部门管理、海洋归海洋渔业部门管理的管理体制,造成了污染物无限制入海却无法根治的尴尬局面。建议合并陆域与海域的环保职能,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物超量入海。
二、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
海水营养盐、放射性、pH、溶解氧、藻类叶绿素a、光合作用信息、总有机碳(TOC)和石油污染物等作为表征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参数,也是海洋生态灾害预警和生态环境监测及治理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国内仍然沿用传统的现场采样和带回实验室的检测分析方法,程序繁琐,耗时费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检测方式无法应对变化迅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要求,更难实现生态灾害的及时预警。因此,亟需突破系列海洋生态参数的现场、快速和准确测量的关键技术,并研制原位检测仪器,以此为基础研发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长期、自动化和连续监测系统,构建和完善海洋防灾减灾立体监测系统及网络,以及时提供污染预警,快速处理突发性海洋环境事件,全面提升海洋管理水平。
三、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原位监测仪器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目前国内应用的高精度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常因使用故障、售后和维护不到位或零部件配套不齐全等问题影响了使用,也制约了遏制海洋灾害和海洋污染的能力建设。建议加大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原位监测仪器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科研院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国产化、可靠、高效的生态环境现场快速监测仪器,再根据沿海建设规划,重点支持集成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点和部分带有针对性的特色监测站位,由点到面,统筹规划我国沿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沿海海域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实时和有效的监测,及时预警,采取应急工作措施,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