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划了分级诊疗的推进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4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2016年深化医改重点的重点之一是在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
分级诊疗是新医改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但建立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是一项大的社会工程,不仅是政府和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还需要全体民众改变就医理念,遵守就医秩序。
一、我国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路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患方因素。就医秩序是构建公平、可及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就医秩序既需要政府主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分级诊疗制度提供服务,也需要患者认可和遵守既定的就医秩序。但现行的分级诊疗实施路径只重点考虑了分级诊疗的程序和医保支付的杠杆作用,而未充分考虑患者对基层首诊制的接受度以及如何改变大众的就医理念。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实力有待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缺乏是分级诊疗难以全面推行的关键原因。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的硬政策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实力不平衡,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改善。
(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在现行的分级诊疗制度中,医保支付几乎成为唯一的经济杠杆。目前我国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报销比例上的差距所起到的经济杠杆作用还不明显,需要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社会规则尚未建立。一个合理的医疗体系内,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各司其职。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患者宁愿花费更高的成本,挤在大医院排长队,也不愿去离家很近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诊。2013年,我国三级医院的门诊服务量约占门诊总服务量的一半,住院服务量约占住院总服务量的43%。到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70%都是普通疾病,这些疾病在社区就能得到很好的诊治。大医院用最优质、最稀缺的医疗资源,来应对大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大大影响了诊疗秩序,加剧了“看病难”现象。而且无序就医会使大医院医生的工作负荷加重,患者花费了更多的钱和时间却得不到好的就医体验,也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五)群众“就好”、“就重”、“就高”的就医理念亟待转变。虽然去大医院就诊的综合成本远远高于社区医院,但是很多患者依然选择大医院就医,可见,经济并不是决定就医地点的最主要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的就医理念。由于缺乏医学常识、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存在从众心理等原因,我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度利用医疗服务的就医文化,要改变这种就医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推进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根据各区域、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确定各自的疾病诊疗范围,使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回归正位。推进分级诊疗应与公立医院改革密切结合,合理控制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使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主要发挥引领、牵动和辐射功能,促进所在区域形成合理的医疗服务链、打造规范的分级医疗体系、提供适宜的分级诊疗服务。
(二)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大对基层医生的关注,提高其待遇,使其能够清晰地看到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空间,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同,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好的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固定、有序、紧密的多点执业联系,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快速提升服务能力,重塑公众信心。
(三)进一步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加大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通过价格杠杆合理引导分流患者。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推进门诊统筹和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的引导和控费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构建医联体,帮助实现患者的有序流动。
(四)转变群众就医理念和文化,建立就医新秩序。加大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普及,帮助群众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手段,逐步养成小病进社区的就医理念,而不是盲目选择大医院就诊。加强对分级诊疗政策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和相应的医保报销政策,引导群众有序就医。全社会动员,建立有序就医的社会规则,改变过度利用医疗服务的就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