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淄博市委党员、淄博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主任王梅反映:
一、当前我省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区县体制改革进度缓慢,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存在脱节现象。目前,市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但是大多数区县政府仍在等待观望,由于市区两个层面改革不同步,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出现了上下脱节现象,食品生产、流通监管存在严重不协调,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作开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工商部门人员划转难。区县工商人员划转积极性不高,难度大,主要原因:一是工商部门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不愿划转。二是镇(街道)监管所均为股级,机构规格偏低。
(三)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设置不到位。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各镇(街道)应分别设所,为区县局派出机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有的区县考虑将监管所下放到镇(街道)管理,有的考虑设立区域性监管所,有的在等待观望。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食品药品监管改革进度。
(四)基层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普遍面临经费不足、办公用房紧张、执法装备落后等问题和困难,组建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
(五)食品检验划转工作困难大。一是资产划转不到位,日常检验工作受到极大影响。二是食品正常实验室资质认定和产品扩项工作遇到困难,人员、实验室等因素严重影响食品检验工作正常进行。
(六)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部门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编制亟待增加。原有的市级药检部门职能划转后,增加了食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检验职能,整合后急待增加编制,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检验人员。尤其是区县级基层检验人员更加急缺,近20年没有开展检验工作,无法承担基层检验任务。
二是实验室面积不足。地市级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实验室面积一般在4000平方米,与其所承担的药品、医疗器械、药包材、化妆品等检验职能不相适应,亟待拓展实验室空间。同时,按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具备固定的独立检验工作场所以及专用于食品检验活动所需的冷藏和冷冻、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传输设施和设备等工作条件,参考一般市级食品检验机构的配置需求,检验检测场所面积应在8000平米左右,但目前均没有食品检验所需实验空间。区县级检验场所更是无法满足需求。
三是检验仪器设备缺口较大。根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规划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及《市(地)级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参考配置目录》,目前的食品检验检测设备配置不能满足所承担的生产、流通、餐饮食品检验检测任务需求,仪器缺口较大。按食品检验工作要求,还需配置食品快速检测设备以及食品安全检测车,更有利提高检验效率。区县级检测部门缺口情况更加严重。
二、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建议
根据当前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推进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
在划转现有食品生产、流通监管和食品检验人员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人口总数设定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比例数,增加监管人员和检验人员编制,建立与监管任务、监管数量以及检验任务相适应的监管和检验人员队伍,配备执法装备和满足检验需求的仪器设备。建立县(区)、镇(办)、村三级食品、药品监管网络,特别是在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切实提高基层监管能力。加强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
(二)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加大仪器设备配备和专业人员引进力度,加快提升食品检验能力。建立省、市、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实现检测数据共享。完善基层监管机构快速检测设备配置标准,提升快速检测技术与水平。适时开展市级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以及餐饮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
(三)强化食品、药品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结合食品、药品行业动态特点,对食品、药品企业开展突击检查。进一步规范监督检查流程,配备必要的检查取证器材,强化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储存加工、餐饮具清洗消毒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对“违禁超限”、“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了解食品、药品以及餐饮安全监管工作。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积极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共治格局。
(四)制定专家帮扶制度
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及奖励机制,组织市级以上检验检测机构高层次检验人员到基层帮扶指导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尽快提高基层检验机构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针对食品、药品企业以及餐饮业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员、一般工作人员,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对食品、药品安全培训的目标、措施、任务做出合理安排。特别是对百姓关注的餐饮单位学校食堂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基础知识、食物中毒预防及应急处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行业人才队伍管理,建立食品、药品企业以及餐饮业各类人才库,全面掌握行业人才现状和变化情况,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