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宁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济宁市委主委班博建议:
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是当今社会和政府的重要应急能力之一,要做好这一工作,除政府的高度重视外,必须要有专业的医疗救助队伍和全社会的参与。目前,我国紧急医疗救援教育缺乏,急救医学专业队伍和公众紧急救护能力严重不足。建立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教育培训基地,专门培养紧急医疗救援及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并面向社会开展公众紧急救护技能的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建议:依托各地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建立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教育培训基地。
一、基地建设规划
紧急医疗救援教育培训基地应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建设:即紧急医疗救援师资队伍建设、紧急医疗救援综合训练中心建设,同时,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人员分级考核和认证体系。尽快建立一支“拉得出、上得去、展得开、救的下”的反应神速、高效有序、训练有素的救援专业队伍,参加国际国内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
二、基地教育培训对象与目标
(一)教育培训对象主要包括:
1. 医学院学生;
2. 院前急救、急诊、危重症监护的专业医护人员;
3. 非医学院的大、中、小学师生;
4. 社区人群;
5. 不同职业群体(如警察、驾驶员、矿山、化工厂、食品加工行业等)。
(二)教育培训目标主要是:
1. 掌握院前紧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
2. 掌握急危重症抢救、监护知识和技能;
3. 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毒、自然灾害、火灾、传染病、重大交通意外、战争等)应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
4. 普及作为第一目击者的公众紧急救援知识和技能(包括社区人群、不同职业群体、非医学专业学生等);
5. 熟悉灾后疾病预防的知识与措施;
6. 了解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