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老上海人都知道,毗邻徐家汇繁华商圈的漕溪北路595号是原来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所在地。在这座城市,许多关于电影的荣耀记忆都与这里息息相关;许多脍炙人口的光影故事都在这里诞生。因而,这里也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电影艺术“圣地”。然而,曾几何时,它却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和灿烂的上海电影一样像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模糊······
电影广场横空出世 文化新地标万众瞩目
2013年5月16日,上影集团5号摄影棚内,上影集团大楼建设项目竣工落成典礼隆重举行。随着宣布大楼的正式落成,历经近5载由上影集团投巨资筹备建设的一座集电影艺术和博览、电影文化交流、电影创意研发、电影主题街及公共绿化广场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上海电影广场在漕溪北路595号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上终于向世人“王者归来”般的撩开神秘面纱。上海电影广场项目总建筑面积103846.2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62114.5平方米,地下两层面积为41731.7平方米,绿地面积达15000平方米。广场上,上影集团大楼主楼1—4层是上海电影博物馆,5层为会议中心,6—11层是上影的产业集聚办公区。另有2幢14层办公大楼分居主楼两侧,这竣工落成的三幢建筑将电影历史和现代电影产业相结合,以打造电影产业集群为目标,为上海电影事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从而为上海电影事业树立起新的风向标。在广场左边还保留此次依样重建的天主教“修女宿舍”。现在途经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的人们会欣喜的发现,在原595号上影厂大院这个本身就极具文化内涵的地方已经“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建立起的这个以电影为主题的综合性建筑群,标志着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个新地标已经横空出世。视野中的这以三幢一组建筑为主体加上黄楼所形成的上影广场气势恢弘,磅礴大气,引人瞩目。它又唤起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电影记忆,站在这里许多热爱电影的上海人也许还会想到:这里会不会又有新的光影故事诞生而再造经典?这里会不会有新的电影人闪亮升起而令人难忘?这里会不会又有许多关于电影背后的故事精彩发生?
博物馆试运营低调有腔调 强互动高科技有好评有期待
2013年5月19日上午8时多,上海电影博物馆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上海电影博物馆于5月19日—5月25日每天上午9:30-10:30进行限时限流试运行,博物馆将开放2个楼层展区以及4D影院,亲爱滴朋友们,想到上海电影博物馆先睹为快吗?每天只有100个名额哦,先到先得,赶紧来吧。”没有任何的宣扬,仅如此低调的一条微博一经发出,就引发社会各界、媒体和市民的广泛关注。于是,试营业期间就出现了清晨5点就有热心参观者赶到上影广场排队的情况,每天观众人数也不断创新高,基于这种不断高涨的社会热情,馆方不但提前开馆延时闭馆,在确保有序运行的前提下,甚至还取消了原先的限流。笔者身为上影集团的一名在职员工闻听此讯息后也“蠢蠢欲动” 的按捺不住自行前往打探“尝鲜”。
据悉,上影主楼内的上海电影物馆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有1.5万平方米,是一座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博物馆。来到博物馆门口,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广场醒目处的工农兵造型雕塑,和许多从城市各个角落兴匆匆赶来“尝鲜”的观众一样,见到这个经典形象,一种极具年代感的亲切之情油然而生。因为,那些年上影厂所有拍摄影片的开头都会出现这个形象作为厂标。左边那栋平矮的黄楼就是重建的历史老建筑,原属天主教圣衣院的“修女宿舍”,它的原型建于1874年。作为一个父母都在上影厂工作了一辈子的上影子弟,我对黄楼如今所在位置的原上影厂的入门大院是再熟悉不过了,无数童年生活的记忆片段都和这里有关。印象中一直年久失修的黄楼是大院入门后左侧的一个较为独特、醒目的地方,因为父亲曾告诉我这个楼是属于教会的,所以对那个年代尚年幼的我来说,它也充满了某种神秘色彩。现在新建如旧的黄楼有3000多平方米,将被建成电影艺术会所。
走进电影博物馆一楼大厅,首先看到天花板上悬挂着电影《南征北战》中的吉普车和《城南旧事》里的手风琴以及三轮车、老式照相机、飞机模型、胶片盒和放映机等九件道具。据了解,这其实是个灯光秀,一台镀金的投影仪将在轨道上围绕着道具盘旋,只要投影仪发出的光束照射到道具器物时,就会和它下方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7K大屏或与天花板一起形成艺术场景的效果,让人即刻沉浸在美妙的电影氛围中,这个名为“光影之戏”的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将成为参观者进馆后的第一驻足之处。大屏背后的巨大落地玻璃柜里陈设的是几百座各式各样的奖杯,这些在射灯照耀下金光闪闪的奖杯仿佛在向来者无言述说着上海电影的辉煌历史。附近有个小的装置印入眼帘——电影特殊效果闪电灯,它虽不太起眼但上影照明工程师晏仲芳凭借这个发明获得了第68届美国奥斯卡技术成就奖。
睹物思人,晏仲芳老师和笔者滴点交往的情景此时如片花般映现脑海:那时为共同创意的“夜色灯光气球”项目,尚未进入上影还在从事广告工作的我多次向亦是父亲好友的晏仲芳老师登门求教、商榷事宜。记得他的那间略显昏暗简陋的工作间,就在这原上影大院入门口左边小自行车棚前的那幢小楼的第一间,离黄楼咫尺之遥。当时也没见媒体对他有过多的突出性宣传报道,大多数老百姓甚至还不知道中国已经有人获得了奥斯卡奖。虽然身为已足够载入电影史的中国第一个奥斯卡奖的获得者,但印象中的晏仲芳老师始终没有任何架子,处事淡然而从不计较任何名利得失。在那狭小空间的陋室中他一直默默钻研着他的电影照明技术。如今在这记载着上影荣誉的展区内见到陈设着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晏老师的身前发明物,使人倍感亲切、欣慰。此外,“国歌诞生”区域也将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告诉人们我们的国歌是诞生在由上海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之中。4D艺术影厅无疑是博物馆一层楼面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它由上影和杜比公司、美国科视公司、安恒利公司和香港AACE等国际领先影视技术公司共同合作打造而成。它的立体电影和动感特效装置,能让人充分体验到四维观影感受。在落座后的约7分钟的观影过程中,笔者伴随着影片片段经历了喷水、下雪、深渊坠落的“惊险”体验,期间还耳边不时被冷风吹、脚下被鞭子轻笞等,再配以34声道的全景声效真正给人以震撼视听的放映效果。今后这个84座的艺术影厅除了是世界上最新创作的艺术电影的播放交流地外,还将是同步展示世界上最先进的音响和放映技术的场所。
来到二楼“电影工厂”展示板块,我们看到1号摄影棚其实是东方电影频道的演播室,标有“动画电影工作室”的长廊玻璃房是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生产车间,1号录音棚是译制片厂的录配音房,观众透过隔音玻璃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的录制、美影厂工作人员的动画绘制和配音演员为译制片配音的实际工作过程,这种将原本神秘的影视幕后制作向公众敞开、透明的展示,颇有点像工业旅游探寻解密的味道。互动体验区中,最受参观者追捧的是“后期制作工作室”。在这里的影片剪辑区域,观众可以将5个电影片段天马行空的重新组合,以达到相同素材不同蒙太奇的效果;在一旁的拟音区域,利用弹簧、铁片、木槌等简单道具就制造出了“咻-咻-”的子弹声“隆-隆-”的雷声和“嘀嗒嘀嗒”的马蹄声。笔者在很多年前作为上海影视乐园的策划曾率先提出过运用影视资源以类似诸如拟音风声、雨声、雷声等的影视揭秘项目来独具特色的吸引游客以打造影视旅游的创意设想,如今在眼前博物馆的局部展示中被实现成真,欣喜快慰之中也免不了产生些许感慨······。另外,该楼层中的“电影服装”展柜选粹了部分代表上影厂近半个世纪以来积累保存的留有珍贵历史印记的古今服装;“电影化妆” 展柜展示了一个年轻小伙如何变为年迈老者以及演员濮存昕如何变为鲁迅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电影化妆师毫发毕现的高超技巧。
至此,上海电影博物馆作为试运营对外开放的第一、二层楼展项已参观完毕。应该说首批幸运观众对博物馆所呈现出的强互动、高科技等先进展览理念都印象深刻,大家纷纷称赞这个展览有上海味道有上海腔调,对此次未开放的第三、四楼展厅都充满怀遐想和期待,表示在今后正式开馆后还要再来。据我所知,观众的热情和媒体的关注不仅只在于那三、四楼层会呈现出什么样令人惊喜的展项内容,还在于即将在这两个楼层中横空出世的博物馆“镇馆之宝”究竟是什么。于是,笔者独辟蹊径的提前探寻揭秘尚处神秘中的第三、四层······。
探寻“镇馆之宝”——未开放区域精彩有品味
电梯直达四楼,博物馆今后安排的游客参观线路就是由上往下参观。出电梯门,迎面是灯光铺就的“星光大道”。踏上红地毯那一刻,顿时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喀嚓咔嚓”声闪光灯连成一片,由多媒体、灯光、音响所营造出的特效氛围,带给参观者意外的惊喜,让人在精彩中亲身享受到真正属于电影的荣耀时刻,应该说这也是互动体验区中的最亮点所在。在“电影溯源”区域,一组组实景模型巧夺天工的展现了与上海电影相关的事件和场景,其中的“上海徐园”、“30年代南京路”和“三毛·石库门”给我留下较深印象。在“电影海报”区域可以看到橱窗里的《女篮5号》、《51号兵站》、《夜半歌声》、《小小得月楼》、《小街》、《阿Q正传》等不同阶段由上影厂拍摄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宣传海报。“大师风采”是使我深感震撼的区域,在一个个玻璃落地的独立展示空间里郑君里、郑正秋、蝴蝶、周旋、汤晓丹、沈浮、白杨、孙道临等电影大师的工作、生活场景被生动、真实的再现,让人在睹
物思人中再次对上海电影人和上海电影肃然起敬。
“星耀苍穹”区展陈出一百年来上海电影银幕上所出现过的令人难忘的影人面孔和身影,游客在这里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对自己感兴趣的明星、影人的创作、生平信息进行检索查阅。因为尚处于设置布展期,所以墙面上有已经挂出的部分影人照片,但更多的是留出的空间上标有即将挂出的照片者的姓名,可以想象当人们望着那一张张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的面孔,看着那一个个也许知道或不知道的名字,一种亲切和怀旧感会顿时涌上心头,它串起了人们对上海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电影所作贡献的美好回忆。然而,对我而言面对他们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那批老上影人的一张张面孔一个个名字时,带给我的就不只是亲切、怀旧,更多的是一种温馨的回忆和温暖的感觉。因为他们中有不少是我父亲身前的同事、友人,看到他们使我想起了已经离我而去的父亲,想起了童年时他无数次的牵着我的手来到这上影广场上的原上影大院,想起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不管刮风下雨都从这里辛苦出发奔赴各个外景拍摄点,想起了他们在这里的不同摄影棚和工作间里不分昼夜的为电影摄制而忙碌操劳的身影,想起了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来到我家和我父亲为了心爱的电影而秉烛把手促膝长谈或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我想我现在之所以是个上影人,是绝对和父亲他们的影响分不开,父亲那辈的上海电影人给我从小到大最深的印象是他们对电影事业的忠诚热爱和他们为自己是上影人而感到的由衷自豪;我想上海电影之所以在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中有如此难以撼动的地位和光芒,是和许许多多的像他们一样的上海电影人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他们如星耀苍穹般点燃了自己照耀了影坛,打造出了上海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半壁江山的辉煌。
思绪飞扬间,不觉来到了“电影皇帝”金焰的展位前。我们知道上海电影博物馆自筹建之日起就引发了众多电影人的高度关注,不少电影人或者家属纷纷捐献出自己的珍藏。这时正好几位工作人员拿着几件展品来到金焰的照片区域前,他们打开展柜进行着陈设,这时一件我那样熟悉的红色物品跃入眼帘——台虎钳。这个由金焰送给我那动手能力极强的父亲的劳动工具,不但见证了他们“文革”中彼此间的友谊,也是我从小有记忆之时起家中就有的一个老物件,多年来它始终陪伴着我们家。这次母亲得知博物馆筹建后让我一定代表同是上影人的她把这台虎钳捐献给上影的博物馆。为此,我们还获得了博物馆颁发的捐赠证书。真是机缘巧合中的冥冥安排,让我此时此刻在博物馆内和它再次相遇,有些激动的我不禁上前和布展人员搭讪:“这个台虎钳是要布置在金焰前的柜子里吧!”他很热情的回答:“这是金焰赠送给友人的。”“这次它是否被放进展出要看空间布局是否合适,我们正在试。”“即使这次不能展出还有下次,因为这里的展品会不断轮换。”当我离开他们时,我不知道台虎钳这次是否适合展出,也不知道如果这次不适合,那下次轮展是何时能再见到它,虽然我是真心想这次或将来一直都能见到它;但我知道这次首轮展出的展品将达3000件,我知道今后将有30多万件的藏品将陆续展示,我更知道那30多万件藏品中的每一件都是一个故事,是一段历史,是一场回忆,是一次感动······
来到三楼,这里通过高科技陈展的有上海滩曾经最具影响的十大电影公司以及他们的经典之作,我看到其中有我们熟知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专门展柜。曾经参与了许多经典影片的道具也经过精挑细选后被分为为戏曲、音乐和军事等类别得以陈设。我在军事类的柜子里就看到了战争片《南征北战》里的机枪、发报机、电话以及该剧剧本等陈设物。三楼还陈设有电影剧本文献以及影片场景气氛图展柜,给我印象深的是《乌鸦与麻雀》、《芙蓉镇》等剧本,这些有的已经泛黄的油、铅印剧本记录了上海电影的足迹、征程。还有是自电影引进中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摄影机、剪辑机在码放堆起的铁胶片盒背景前按序整齐的排列着,那旁边一块块电影场记板式的文字说明,都好像在告诉我们上海和中国电影背后的历史故事。
如果现在要预测博物馆开馆后可能最受参观者追捧的区域在哪里的话,那这里的“动画长廊”及其互动区域肯定是榜上有名。这里展示有动画片《宝莲灯》、《葫芦兄弟》、《黑猫警长》、《九色鹿》的原始场景设计图和分镜头画面台本。一旁的互动体验区,有一排绿色的L形小舞台,正面墙上挂着屏幕,只要孩子们站上舞台,摄影机就会通过程序运作把背景“抠掉”,让孩子们在屏幕里看见自己身处各种童话片的场景中。在译制片区域,展柜里摆放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译制片的文字和照片资料,如陈叙一翻译的剧本手稿(共六部)、影片《音乐之声》、《追捕》的译制剧本和译制工作人员剧照,其中有毕克、邱岳峰、刘广宁、丁建华等大家十分熟悉、喜爱的配音艺术家照片。特别是当看到《追捕》导演胡庆汉的照片时,使我不由再次心生感慨,和这位住在田林新村我家隔壁的和蔼长者的相处、相知并最终成为忘年交好友的种种往事再次历历在目;如今斯人已逝,音容笑貌犹在。另一侧还有一块屏幕,据说游客能通过左、右脚分别激活不同的感应区,从而“踩”出普通话或者上海方言的两种语言自动播放来作为译制片的电影配音,十分有趣。此外,在配音室,游客可以对着屏幕中播放的影片当一回配音演员。
在“动画长廊”中,或者就整个博物馆而言,我感觉最具分量和震撼的应该是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展区。1964年动画鼻祖万籁鸣的《大闹天宫》分镜头台本手稿、张光宇设计手工绘制的《大闹天宫》原著还有《大闹天宫》动画镜头手稿,以及影片中我们所十分熟悉的场景、人物(如孙悟空和蟠桃园摘桃仙女等)的彩色画面原稿都在超巨幅标有“大闹天宫”原版电影中的字样和出现的巨大孙悟空形象墙面前的长条玻璃展柜里静静的摆放着。外界媒体、影迷、市民们一直高度关注的竞争激烈的“镇馆之宝”究竟是什么?夏衍的手稿、费穆《孔夫子》剧照、谢晋《芙蓉镇》剧本、“动画中国学派”的单线平涂机等,博物馆里的“宝贝”有许多许多,它们的确都是中国电影史上极具价值的史料和实物。但凭笔者个人短暂的走马观花产生的直觉判断,这“镇馆之宝”似乎大概也许可能好像应该就是《大闹天宫》的手稿原著!理由是:第一、《大闹天宫》本身就是中国动画片的里程碑代表,是享誉海内外的真正经典影片,它具有其它展品所无法企及的国际范儿和影响。它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记忆,其世人皆知的美誉度、知名度在中国电影中无其它可与之相比肩。第二、从博物馆尚未设置陈设完毕的布局来看,《大闹天宫》设置在互动性最强的区域也就是设置在人流最多的区域,可以说位置处于重中之重;从单个展品所占据的展位空间来看,《大闹天宫》在“寸土寸金”的博物馆陈列空间中是个体所占有限空间最大的一个单体展项,这本身似乎也透出些许信息(以上仅为个人猜测性观点,真正“镇馆之宝”的确定以开馆之日的官方发布为准)。
老土地新生命“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四个楼面,半天时间的浏览,有怀念,有感动,有趣味,有期待,更多的是思索。走出博物馆大门来到上影广场上,恰遇北京来的电影同行也参观完毕出来,问及总体参观印象如何?她悠悠道:“刚刚仔细参观了电影博物馆的布展,先不说怎样好,但肯定会有思索的,上海电影,给人们留下的东西太多了······”。的确,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这座承载了几代上海电影人梦想的博物馆不但向人们全方位系统的展示了上海电影的辉煌历程和对中国电影的不可磨灭的奉献,更使人由此联想到了无数银幕前、后的为人知道或不知道的上海电影人,是他们在这里不计名利的默默耕耘倾情奉献才铸就了上海电影的灿烂辉煌。作为同样站在这里的新一代上海电影工作者中的一员,面对工农兵雕塑下方“上海电影制片厂”几个金字,如何以老一辈上海电影人为榜样,用我们的辛勤和才干为上海电影再造光影的经典和再现往日半壁江山的辉煌盛景而去坚守耕耘,以使“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如何以我们的奉献和努力为上影广场这片属于电影的老土地赋予新的意义、新的生命,最终让更多现在的上海电影人能横空出世的在这片土地上精彩演绎属于他们的光影故事和电影人生,从而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上叱咤风云、引领风骚,这些也都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深思索的问题。其实,我所探寻到的真正“镇馆之宝”是上海电影人对电影事业不计名利的付出和无怨无悔的赤诚,这种精神才是带给我们的真正无价之宝!
这时,上影广场上微风轻抚,仰望博物馆所在的上影主楼,暮然感觉艳阳下巍峨的它有种“君临天下”的王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