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礼记》里的一句话 “弊尽而不见恶”。偶然翻见此话很有些感动,我觉得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好,也不易得。
看到这句话,想起三个小故事,从轶事到八卦。
一个是曾经看到一个记者朋友的文章《爱情阿,你别开花》。他初作记者时,第一个采访是写一个乱战中失散却男不婚女不嫁,苦觅对方,终成眷属的故事。颇为感动。临退休的时候,为了给自己记者生涯一个温情的结局,他再次走访了这对伴侣。(经年岁月,我们称他们为伴侣。)这再见却让人扼腕,扼腕后面一般跟着的都是“叹息”。两人都已佝偻,连同身板和感情。彼此有如当初的执著一样认认真真的对对方抱怨、嫌弃,还有冷漠。
他在文后无奈地说:花开之前,奉献一切,花开之后,索要一切,爱情的红花绿叶之间一条缝隙,爱的土壤生长出的恨,比爱更狂烈,让我们亲眼看着——两个美好的人,如何一天天变成了鬼。
还有一个就是胡兰成。我不想说胡兰成与张爱玲。我起初看他的《今生今世》只先看《民国女子》这一章,倾慕他的文笔,如他说“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看到这句时反复默念好几遍,于是明白张爱玲喜欢他的勇气,明白张爱玲为何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可看完这篇再读其他章节,却气结,全然用情浮泛,迹近游戏。游走温柔之间,就像他摇摆不定的立场和人生,却只评自己“情虽不专却也不伪”。晚年,政治安定,他著书让自己再次雀起,外人却认定他是借了旧情人的名号,费了好大的劲,也只换来爱玲一句“我是决意归诸遗忘的”。唏嘘这一段轶事,并没有评论这其中谁人不好,只是遗憾彼此最终竟未留一点恩情。
这结局连悲哀都不算,顶多只算得是悲凉。可是他们是真的曾经说过“生得相亲死亦无恨”啊,有些讽刺,其实他们之间最好只是谈风月,勿谈生死。
再一个就是风风雨雨的谢霆峰和张柏芝吧。看客恐怕和他们自己一样,都只看到了那开始,没有想到这结局。而这结局也是连“相望于江湖”都不是,是必定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架势。十几年的相知,到最后不留亲情,也没有恩。
两个美好的人怎样就一天天变成了鬼?
所以这句“弊尽而不见恶”就显得弥为珍贵。当所有毛病和不足都暴露无遗,而能不嫌恶和不被嫌恶,那必定是弊尽还见到了其他的东西,是“恩”。
初相识是好,因为还来不及相熟,不当就放弃。相熟就有风险,我们说相敬如宾,一般是对宾客才需礼,自己人就难免随便。而伴侣之间的随便往往又到不了亲人一样。是亲人因为无论怎样血液相通,是甩不掉的,所以往往对彼此的包容早有准备。伴侣说得好才是“相濡以沫”,但,唾沫星子那点水到底难以“水浓于血”。包容就变成了“付出”和“经营”,有时还会权衡得失,当一方的权衡成为习惯,得失就会累积,日久就变成负累。弊尽而不见其恶,不易得阿。
之前,我最不喜欢别人说爱情变成亲情,觉得浓度淡了,且界限模糊,生活亦无趣。现在看来能修炼成亲情的才是造化。是亲人就才是计较也无用,生气也无用,终还是要担心其安危冷暖。反之,其亦然。再多的弊端在彼此眼里也只能当沙眼揉了,仍无好坏之分。就像父母之对于儿女。无所求,也不知求何。爱情变成亲情,如此就能理解婚约里说的“我们从此是一家人了”,那就终能不离不弃了,也能平淡里过出鲜艳。这却少而难得,是因为还有“恩”,倒不是收了财物、帮衬那样的恩,是《桃花谢》里“春光映何羡,感郎独采我”的恩,人海里被看到了,被选择了,也是一种恩。是难酬知己之恩。
是难酬知己之恩,是一家人的恩。
数年前看过汉斯贝里的一出戏《阳光下的葡萄干》,其中一段至今难忘。戏中,一个非裔美籍家庭从他们父亲的人寿保险中获得了一万美元。母亲认为这笔遗产是个大好机会,可以让全家搬离哈林贫民区,住进乡间一栋有园子可种花的房子。聪明的女儿则想利用这笔钱去实现念医学院的梦想。然而大儿子提出一个难以拒绝的要求。他乞求获得这笔钱,好让他和“朋友”一起开创事业。他告诉家人,这笔钱可以使他功成名就,并让家人生活好转。他答应只要取得这笔钱,他将补偿家人多年来忍受的贫困。
母亲感到不妥,但她还是把钱交给了儿子。她承认他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他配获得这笔钱的使用权。
不难想象,他的“朋友”很快带着钱逃之夭夭。失望的儿子只好带着坏消息,告诉家人未来的理想已被偷窃,美好生活的梦想也成为过去。妹妹用各种难听的话讥讽他,用每一个想得出来的字眼来责骂他。她对兄长生出无限的鄙视。
当她骂得差不多时,母亲插嘴说:“我曾教你要爱他。”
女儿说:“爱他?他已没有可爱之处。”
母亲回答:“总有可爱之处。你若不学会这一点,就什么也没学会。你为他掉过泪吗?我不是说为了一家人失去了那笔钱,而是为他,为他所经历的一切及他的遭遇。孩子,你想什么时候最应该去爱人?当他们把事情做好,让人感到舒畅的时候?若是那样,你还没有学会,因为那还不到时候。不,应当在他们最消沉,不再信任自己,受尽环境折磨的时候。孩子,衡量别人时,要用中肯的态度,要明白他走过了多少高山低谷,才成为这样的人。”
这是亲人之恩。弊尽而不见恶。
又记得曾经有一个朋友经常帮我,其人缘却并不好,总有人劝我远之,其对我却每次都尽力,也并不是有所图,我也无所可图。我几次欲谢,却只推托说“并不用谢,只是以后如若冒犯,你记得我曾经的好就够了,也算是你现在谢我。”这句说法我一直记得,觉得其实于世上种种情感都可通用。
所以,自那以后,如不是应酬场上做表面文章的朋友,但凡知己相助,我总不谢,放在心里这样才没有生分,也同用此来对人。就好像去拜佛拜庙,并不需大拜,就像是到熟人家,佛知我心意,就像熟人熟客来走往,不用太客套,也不用太招呼,但拜托的事情总是放在心上,因此总是灵验的。“心诚则灵”,很多人还是误解在了形式上。像夫妻、朋友相对,相知然后有恩,才能长久。对自己也是成就。
我因此送你一句话“弊尽而不见恶,望仍有恩。”
(作者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