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我身边的致公党员

   2014年10月,我有幸考录致公党德州市委机关工作,成为一名专职做致公党党务工作的国家干部。经过半年多的接触,我对这个组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它的前身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总堂到1925年成立的致公党,一直高举反封建、反殖民的旗帜,在以后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始终站在人民和正义的一边,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到1947年5月致公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中国致公党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作为参政党的一员,活跃在新中国的政治舞台上。

  中国致公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励感染着每一名致公党员,日常的工作使我接触到一大批先进典型,尽管其岗位、阅历和事迹不尽相同,但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无不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诠释着致公党“致力为公”的理想信念。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用心倾听:

矢志创新壮实业

   他是留学归国人员来鲁创业先进个人、中国电池行业十大年度人物、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德州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普通人眼里,这一长串头衔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人羡慕,让人梦寐以求。这就是孟祥辉。

   1997年-2000年期间,孟祥辉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毕业后,于当年10月份赴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留学,专修电化学专业,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孟祥辉有着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的留学背景,并获得电化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毕业后在国内外知名电池企业德国阳光电池公司、荷贝克(上海)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工、生产副总等职务。始终从事锂电事业,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2010年一手创办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性能锂电研发生产。

  “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呢?因为我发现,德国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很强,很多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大多在企业里面工作。而在我国,科技人才却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搞出有水平,用户喜欢的产品,必须走办企业的路”。于是,孟祥辉放弃上海企业生产副总的高新职位,一下子扎根到底,到山东德州,开始了创业之旅。

    视自己的专业为神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视自主创新精神为神圣,于是心无旁骛,工作中,孟祥辉身先士卒,亲自参与到一线开发中。“自从2010年到现在,没有星期天这个概念,只要有时间就到实验室做事情”。很少在办公室看见他,更多时间他在研发大厅和车间指导讨论问题。

   中原逐鹿,智勇者胜。他比谁都清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技术,核心在人才。他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消化吸收,组建了德国专家组,同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着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科研团队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2项,其中外导包封式极板发明专利以其高导电性和高容量获得行业专家一致好评,开创了电池结构研究新格局。公司研发的大圆柱动力电池采用了激光切割、超声焊接、电阻焊等世界先进工艺,2014年8月该电池通过了宝马电动汽车前期测试,为下步配套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工作上专业、专注、锐意创新,作为专家型领导孟祥辉先后获得个人专利7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Biosens.Bioelectron》、《蓄电池》等发表科技论文3篇,2015年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荣誉称号……事实证明,他成功把握了事物的核心,掌握了商场上的不败之术。

德艺双馨爱奉献

  今年39岁的孙维健是德州市公交公司的工会主席,同时也是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自前年开始,他又为自己增添了一个新的身份,赵虎镇联合小学的书法培训老师。

  提到为教师培训书法,还得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说起。2013年,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课,而赵虎镇联合小学辖区内的5所小学都缺乏教授书法的师资队伍。最初学校想从社会上聘请专业书法老师,但因赵虎镇地处偏远,远离市区,没有一个专业书法老师愿意前来授课。当孙维健听闻这一消息,当即决定前往赵虎镇,免费为学校培训书法老师。“我自己擅长书法,不仅在市书法家协会任职还是中国致公党德州市委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于公于私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开展书法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他的举动还得到了单位总经理马军的大力支持,不仅为他在时间上提供方便,还亲自为学校的师生送去了笔墨纸毡等学习用品。

  2013年3月22日,孙维健在赵虎镇新华希望小学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自那之后,几乎每周六下午,他从市区驱车30多公里,前往赵虎镇为老师们上一堂书法课。经过近两年的培训,5所学校的30多名语文老师从开始学习如何下笔,到如今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书法作品了,更加可喜的是学校有4名老师的作品入选了2014年举办的德州市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而且随着老师们书法水平的提高,书法课也正常开设起来。

  对孙维健而言,为偏远学校培训书法老师,不仅是出于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农村孩子学习书法的不易。从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已近30年的时间,期间孙维健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曾不远千里观摩书展,克服种种困难外出进修,不畏艰辛四处拜师访友。他经常起早贪黑、通宵达旦地学习书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近多年的苦学,他从楷行隶篆到训诂演变,从诗词曲赋到古典文献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近几年来,孙维健屡屡在全省、全国书法展赛中入展、获奖,第七届中国园博会书法展金奖、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三届颜真卿奖全国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等奖项一一斩获囊中。

  如今孙维健已在书法界小有所成,但却未曾忘记用自己擅长的书法反馈社会。他曾多次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慈善义卖资助困难大学生,帮助困难群体。近期,他拿出了自己所作的一副精品,将拍卖所得的一万元钱捐给了陵县患眼癌的双胞胎兄弟。

  而到赵虎镇义务培训书法老师,在孙维健看来只是在做应该做的事,微不足道,“想象着学生们有老师教授书法,他们拿起毛笔时那种欢快的样子,就觉得很满足”。

脚踏实地兴三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农民种地每家每户农民独自经营自己的几亩地,农忙时要给作物施肥,农闲时又要给土地追肥,总之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忙活一整年,年底的收成缺没有保证。”落后的农村现状刺激着这个黄土地虔诚的儿子,这个头脑里充满了智慧和思变的人,一个愿意为了家乡的富裕而抛弃繁华都市的人。他就是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有把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张超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始终坚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馨秋一班人,坚持一切为了农业,一切为了农民的宗旨,致力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农民致富闯出独特的路,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了大批科技带头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

  张超带领职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创造一流农业企业,在发展经济林产业基地工作中创建了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地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成立了德州馨秋种苗科技推广协会,以科普培训、科普讲座、送科技下乡的形式。几年来累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所属黄河涯基地已成为农民土地流转的成功典型、公司化经营农业的有效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的良好载体,市民休闲采摘的主要场所。

  好的经验做法就要推广。通过高新技术集成应用及推广,使前仓、金庄、黄河涯的1100户受益,通过土地流转,解决农民就业480人,公司所征地租每年根据当地经济增长情况上调10-15个百分点,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利益,并且雇佣当地农民为企业职工,使当地农民获得两份效益,实际每户每年增收达7500元。另外,在夏津、齐河发展联营基地1800亩,带动1000户农民发展高效农业。2013年累计接待10万人到园区观光采摘,销售樱桃、梨、草莓等有机果品60万公斤,有机蔬菜50万公斤,优质苗木12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利润980万元。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常年持守,当有大成。德城区第四届敬业奉献模范、德州市百名青年英杰、德州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开发先进个人、山东省创业大赛德州赛区一等奖、大学生回乡创业明星、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在这无数的光环背后,是张超和他的创业团队默默的付出,是他们智慧和科技的双重变奏、碰撞和燃烧,是当地百姓对他们的深深谢意的表达。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

  这是最基层、最普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党员身上的小故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名名优秀的党员,像草原上一朵朵炽热的葵花,不需要过多的张扬和表白,而是只把头颅伸向太阳,哪怕暴风雨突如其来。而内心永远质朴谦逊,对大地身怀感恩。以爱心和沉静,用知行合一和身体力行,来诠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挥发正能量,践行自己作为一名致公党员“致力为公”的神圣使命。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