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12岁渡洋赴美,20岁醉打“蛇皮”,38岁成为“洪门”领袖,58岁当选中国致公党全美总部主席;他在海外生活60余年,却心系祖国,全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他感佩中国共产党的卓越贡献,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83岁高龄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他就是肝胆侠义,被称作“华侨之骨”的爱国侨领-----司徒美堂。
忠诚爱国,风骨长存
早在1885年,司徒美堂便在美国加入三藩市洪门致公堂,这是当时北美华侨下层民众的一个最大的民间结社组织,以“忠诚救国、义气团结、侠义除奸”为信条,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190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并任职“洪棍”(元帅),他起草了《重订致公堂新章》,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致公堂的宗旨,并在美国各地广泛宣传。司徒美堂在波士顿热情地接待孙中山,请他住在家中五个多月,并亲自担任其警卫兼厨师。“洪门大佬”亲自护佑的这位“贵客”,也被更多的人熟知和敬仰。
在这期间,孙中山向他详细分析国内的局势,讲解民主革命的道理,对司徒美堂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在以劳动侨胞为基础的洪门致公堂播下了宝贵的革命种子,以至后来,海外洪门弟子毁家纾难、前仆后继、赴汤蹈火而无怨无悔,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理想,是现实世界的稀缺品,也是精神世界的奢侈品。即使在今天,拥有理想仍常常会被人嘲笑,但是当人们看到这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无数磨难与挫折后依然勇敢坚持、决不放弃时,必然会影响人们去思考、去相信他的理想,继而去追随他的理想。尤其是当这种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时候,理想就更具有感召力。孙中山就是当年坚持这种理想的人,而司徒美堂就是勇敢追随的人。
忠诚爱国的种子一旦栽植在心底,便会深深地扎根,凭借澎湃热血的浇灌,坚毅、宏大的正义之气,就会在胸中氤氲。纵然是长期漂泊在海外的侨民,也依然保持一颗滚烫的中国心。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其他的美洲洪门领袖也纷纷支持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他们召开“和平大会”,主张放下眼前小利,关心民族大义,减少堂口之间的争斗,加强海外华侨之间的团结。
1911年4月,广州起义急需15万美元的经费,司徒美堂得知后将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和维多利亚的四所公堂大楼典押出去,以最快的速度筹足款项支援起义。据统计,1905年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武昌起义,同盟会共筹得各种款项74.04万港元。武昌起义胜利后,华侨捐款热情更高,从武昌起义到1912年年初,海外华侨汇往国内的资助款总数约为238万港元。无数洪门兄弟变卖房产、毁家纾难、克服万难支持革命,为推翻帝制,创建民国不惜流血牺牲的历史细节,读之令人震撼,令人潸然泪下。同时,致公堂在各地创办报刊书社,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华侨乃革命之母”这句话,高度肯定了海外华侨为中国革命做出的杰出贡献。
“七七”事变后,司徒美堂辞去所有公私职务,专门负责“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的各项事宜,他以70岁高龄,每天拄杖工作十三四个小时,风雨不误。抗战期间,共为国家募集了1400多万美元,此外还捐献飞机、车辆等,保送大量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当忠诚爱国成为一种信仰时,才有了苏武持节北海,牧羊十九载依然“汉心”不改的坚守;才有了霍去病疆场杀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慷慨;才有了文天祥出使元营,九死一生,“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豪迈……当忠诚爱国成为一种信仰时,才有了革命志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前仆后继、蹈死不顾的悲壮。忠诚爱国就是一种风骨,有这种风骨在,才能做到“爱国如饥渴”,才能做到“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国家危难之际,司徒美堂及致公堂的行为代表着海外华侨的风骨,这种风骨,浩然长存,可鉴日月。
义薄云天,傲骨铮铮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一直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汩汩流淌。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即君子要以道义作为根本,用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表达,用诚信来完成。“义”被奉作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行为的最高标准。
我们会去赞赏《三国演义》中关云长的“义”,《水浒传》中宋公明的“义”,《天龙八部》中乔峰的“义”……但这些都是人们对“义”的完美化的想象,是用文字塑造出的伟岸形象。在现实处境中,要做到真正的“义字当头”,惩恶扬善,不只需要两肋插刀,更多的时候是要流血牺牲的。在我看来,“义”不只是勇的体现,更是傲的体现。没有傲骨,怎能置生死于度外;没有傲骨,怎能藐视“黑白”权贵。司徒美堂便是这种傲骨铮铮的人。
1904年,他亲自护佑孙中山五个多月,傲视国外刺客。1933年,他率领3000多名华侨隆重迎接抗日将领蔡廷锴,傲视国民党的特务杀手,并在《纽约五洲公报》公开发表声明:“谁敢动蔡将军一根毫毛,就当场把凶手捣成肉酱……”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逼流亡美国,同样受到司徒美堂的盛情款待与极力保护。这些事件显现了司徒美堂既有不顾个人安危,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也有蔑视“刺客”,不惧权贵的傲骨。
司徒美堂的傲骨的还体现在民族大义上。1939年6月15日,在他的多方努力下,全美致公堂所属233处机关代表齐聚墨西哥城召开恳亲大会,会议成立了“全美洲洪门总干部”,由司徒美堂任总监督。会议主张集全美10多万洪门侨胞的力量,支持祖国将抗战坚持到底。这次大会将以往各组织间的“门户之见”涣然冰释于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之中,他们精诚聚义,为国为民,是义薄云天的大义。
1941年冬,司徒美堂被选为国民参政员,他从美国返华,途经香港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于是被困香港。日军得知洪门大佬司徒美堂在此,便欲胁迫他当“维持会长”,协助日军搞“强化治安”。当时,司徒美堂已75岁高龄,他义正言辞,愤然拒绝,并连夜乔装离港,手持木杖步行300里到达东江抗日游击区。司徒美堂在民族大义上表现出的铮铮傲骨,令人钦佩。
有傲骨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真正称得上“大丈夫”。1945年,司徒美堂联合美洲华侨报界发出著名的《十报宣言》,提出“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还政于民,召开国民代表会议,成立民主政府”的政治主张。他的这份赤诚的爱国心,以及在争取民主政治上体现出的不折不断、不卑不亢的傲骨,令蒋、美胆颤。
仁者无畏 ,侠骨留香
《左传》诠释《诗经》中“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这句话时补充说“唯仁者能之”。意思是说唯有仁者,才能不欺弱者,不惧强者。这与“心存正义,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侠客”有相通点。但是,仁而不侠,失其勇;侠而不仁,失其义。司徒美堂就同时具备“仁侠”精神。
司徒美堂自幼习武,好打抱不平,手持一刀一棍,数人难以近身。20岁时,便将在饭馆吃“霸王餐”的美国流氓打成重伤致死。当年美国各组织间“堂斗”激烈,司徒美堂腰挎双枪,独行独往,不曾有半点畏惧。1904年,他亲自担任孙中山的保镖,震慑刺客不敢动手。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欲请司徒美堂回国当监印官,司徒美堂却以“功成身退”“不会做官”为由拒绝,颇有以仁义行走天下,轻看名利富贵的侠者风范。
司徒美堂一手创建“安良堂”,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到全美31个城市,成员达2万多人,一举成为在美侨界的著名社团。它以“锄强扶弱,除暴安良”为口号,积极保护下层侨民利益,同时以仁义结交四方友朋。美国著名律师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担任安良堂十多年的法律顾问,他们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真正的侠者,总能义无反顾的站在正义一边。1946年11月12日,蒋介石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力邀司徒美堂参加。这些年来,司徒美堂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的是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政府对民生疾苦的不管不顾,他拒绝参加国大,同时宣布全美华侨代表集体退出。蒋介石得知后,连忙请出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从中斡旋,司徒雷登劝慰说:“我在中国住了50年,了解中国人民的情感,与其说是美国人,不如说是‘半个中国人’。您恰恰相反,虽是中国人,但在美国生活了60多年,可以算是‘半个美国人’。今天我以‘半个中国人’的资格来挽留您这位‘半个美国人’的洪门老华侨。”司徒美堂听后,针锋相对地回答:“我虽然在美国住了六十多年,可是并不怎么爱恋美国,所以我还不是‘半个美国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因此只知爱中国!”
司徒美堂拒当国大代表,态度坚决。蒋介石又请出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杜月笙语带威胁地对司徒美堂说:“国大代表是蒋委员长安排的,他让你当你就得当,蒋介石不是好惹的。”司徒美堂听后当场挥杖大吼:“我司徒美堂说不当就不当,告诉蒋某人,司徒美堂难道就好惹吗!”他在强权和霸道面前,依然如此坦荡磊落,尽显豪侠风范。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真正的大侠,是在危难之时敢于为国挺身、为民请命的人。1948年,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一号召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海外华侨的热烈响应,司徒美堂也在美公开发表声明,积极拥护。翌年1月20日,毛泽东发函,邀请司徒美堂回国参加会议。司徒美堂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孔祥熙等在美劝说他谨慎勿行,以防投身罗网。他坚定地说:“忠诚爱国、义气团结、侠义除奸乃我洪门精神。现今举国民主进步团体及代表会聚北平,与中共共商建国大计,如此国家大事,我洪门焉有逃避不参与之道理?”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他力排众议,启程回国。到达香港后,立刻被国民党特务跟踪监视,随时都面临着被暗杀的危险。面对这一切,司徒美堂泰然自若,吟诵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此时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后来,在中共周密的安排下,司徒美堂经过六天六夜的航行,平安抵达塘沽港口。回到祖国的司徒美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欢迎。
1949年他作为美洲华侨代表,以83岁高龄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被推举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之后,他接受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挽留,决定留在祖国,结束了69年的旅美生活。晚年,他时刻挂念海外侨胞,多次公开发表讲话,增强了华侨的爱国情结,召唤留学欧美的学生回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毛泽东与司徒美堂在抗战前便有过多次直接的书信往来,他曾热情评价司徒美堂的爱国行为:“你过去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出过力,对人民作出过贡献,现在人民胜利了,我们绝不会忘记自己的朋友。”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9岁。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七百多人参加公祭大会,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如此隆重的公祭仪式,也是对这位洪门元老,华侨领袖的最高褒扬。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致公党成立9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这位风骨长存、傲骨铮铮、侠骨留香,一生爱国,代表着“华侨之骨”的司徒美堂先生。
作者简介:董晓康,现为菏泽一中语文教师;山东省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全国中学生诵读大会优秀指导教师;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中学生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指导教师;菏泽诗词协会会员、朗诵艺术协会会员;学校“春天送你一首诗”品牌文化活动策划导演;诗、词、散文、小说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已出版历史文化散文集《菏泽一中的前世今生》,诗集《有没有读首诗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