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号,又是一年教师节。和往常一样我早早到学校。同学们用康乃馨和真诚的祝福慰藉温暖着我的心。当一名语文教师的最大幸福,大概就是看到学生们收获文学知识与中国文化之后的喜悦吧!
带着欣慰的心情回到办公室,开启电脑,却马上被一篇报道吸引住了:《习近平北师大谈教育:课本去中国化很悲哀》。仔细一看,原来是习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所以有了在翻看课标书时对北师大不少参与编撰的教师说的这样一番话:“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
看完习主席的这几句话,我陷入了深思。作为语文老师,我承认我对这些课本里的文化经典有太多的个人情感,但是每次打开电脑看到网络上愈演愈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将删减古诗文”的报道,仍旧会暗自神伤。前两年删除鲁迅先生文章的风波未平,删减古诗词的一波又起,呜呼哀哉,我不由得担心,照这样的趋势下去,留给未来孩子们的文化经典,将会越来越少了。如今看到了习主席的一番话,真是如释重负,如沐春风。
我们都有一个美丽的中国梦。梦想的实现,在于我们,更在于未来承继这个世界强国的孩子们。而任何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根基和价值的支撑。试想一个小时候没有背诵过《登鹳雀楼》、《悯农》、《江雪》(上海一年级课本删去的八首古诗其中的三篇)的孩子,如何能理解我们古代诗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凌云壮志,如何能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又如何感受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禅意之静和文学之美;更如何培养“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志趣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忧思情怀!
由古诗文而推之,我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只有文化才能感染人生浸润人格。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四五千年前的中原萌发,在两河流域受滋养而壮大,再糅以满藏回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最终发展成影响广及世界的重要一支,无疑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纵观历史,无论是在历史上哪一个顶峰时期,开元盛世也好,贞观之治也罢,无不同时也是以文化的极度繁荣为标志的。如今正是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了所谓给中小学生“减负”而大肆宣扬“去中国化”,如何不令人扼腕!
在习主席说完这些话之后,我再次在网络上追踪中小学语文课本改革的讨论的进度。令我欣慰的是,许多名人专家也都纷纷表示,“小学语文课本删除古诗得不偿失”、“古诗并非赘肉”、“课本删古诗需三思”,甚至有学者指出“删除古诗就是删除了传统文化”,更有专家表示要在小学课本中增加古诗词篇目。我觉得把删除古诗提升到删除传统文化的高度虽然有些夸大,但是在韩国忙着申请端午节春节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甚至个别西方国家急着“去中国化”历史背景下,我们的领导人能够在这种“去中国化”现象刚刚萌芽的阶段就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这确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有力保证。
再放眼海外,如今走出国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把我们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带到了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更是在各个国家遍地开花。文化强国,文化兴国,我们中国文化在国外如此受到热捧,开设中文课程的外国中小学也越来越多。连外国人都对我们的文化如此推崇,我们自己又如何能不珍视这些祖先留下的连城宝藏呢?经济的强大只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才是让中国屹立世界的有力保障。一个重视文化发展的国家,也必定会是世界主流文化的领袖。
强国富民是我们的梦想,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梦想,所有这些梦想,都离不开我们深深扎根的中华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砂子,祖国是托起我们的一张纸,文化就是让我们牢牢粘在纸上的胶。没有了文化,再多的砂子也只会是一盘散沙,有了文化,我们才能凝结成坚韧不摧的砂纸,克服一切困难,向更伟大的梦想进发!
(作者系厦门市委会党员,本文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 征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