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结缘致公,自此无悔

  情结,按照《辞海》的解释为“情意综”,系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意为在无意识活动中,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人们一般把情结理解为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感情。

  我的致公情结要从多年前说起。

  第一次认识“致公”,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在安徽六安师范学校读中专的我,从课本中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知道了民主党派包括致公党的存在。当时,我对致公党的了解很肤浅,极有局限性,印象中最深刻的则是老师告诉我的“致力为公”四个字和它的涵义。那时的我还是一名共青团员,有幸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几次选举,庄严行使过投票权,逐渐对于民主产生较为模糊的感知。随年龄增长,虽对“致力为公”四个字趋于认同,但那时总觉得它离我太远,也从没有想过我将来会与之结缘。

  再次认识“致公”,则是我在安徽大学读研期间。因为就读英语专业,充当翻译时我会接触到华侨、归侨和侨眷,其中有些是致公党员。在我眼里,他们是业务骨干、专家里手,在我心里,他们是学习榜样,人生楷模,不由而生敬佩之情。频繁接触中,我不断了解到致公党的光荣传统、工作要求、社会职责等。受他们激励,我一边努力提高英语水平,一边力所能及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在他们的熏陶感染下,我逐渐产生加入致公党的念头。但那时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研究生,工作尚未落实,能力也还欠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总觉得这个梦想遥不可及,只能作罢。然而,梦想的种子却从此在我心里落地生根。也正因为有此梦想,虽然后来有多次机会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却一直没有动心。

  斗转星移。2008年,我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宁波市教育局工作。从安徽到宁波,从学生到公务员,从为人妻到为人母,这一系列变化让我应接不暇,加入“致公”的想法虽早已扎根心底,奈何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真正促使我行动则是一件小事。机关工作后,经常需要填写表格,因为已经过了共青团员的年龄,每次在填写政治面貌一栏,总要写上“群众”二字。为此,没少被同事戏谑没有上进心。几次戏谑后,我暗下决心,定要努力向上,努力加入心仪已久的致公党。

  2012年年底,经教育局领导推荐,在致公党宁波市委会主委范谊亲自关心下,我正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3年6月13日,在经历度日如年的期盼后,我终于被致公党接纳,那一刻我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回首往事,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走进致公党宁波市委会办公室时我的惴惴不安,递交入党申请书那刻我的激动不安,组织处来教育局考察时我的忐忑不安。

  这一年来,在与致公党员们的近距离接触中,我强烈感受到致公党的成员们为人处世的友善真诚、追求卓越的工作激情以及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参加支部活动时的情景。他们对我这个新党员的友好热情缓解了我的紧张感,让我在感动之余,不禁充满了对宁波致公这个大家庭的强烈归属感。去年8月举行的《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作贡献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给我生动地上了一堂课,让我明白民主党派人士贡献如此之大,他们追求卓越的工作劲头让我倍受鼓舞,我也为成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去年11月,在鄞州区高桥镇紫薇社区活动中心举行的“送药下乡”服务基层的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当天虽是周末,阴雨连绵,但许多致公党员仍然热情参与。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举办之际正值10·25浙江温岭杀医案发生不久之际。当时,这起暴力事件给医疗秩序造成恶劣影响,让医患关系更为紧张,让广大医生极其心痛。然而,许多致公党的医生们仍积极踊跃报名参加,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勇气,如此奉献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基层群众。

  入党以来,致公党员们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精神常常触动着我。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如此呢?我想,这正是致公党员这一身份赋予他们归属感、责任心与鞭策力。对于致公党员而言,他不仅是代表自己,还在时刻展示着党员形象,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虽无形,却巨大。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党组织对我的栽培。

  “我志愿申请加入中国致公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执行党的决定,履行党员义务,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绝对忠诚”。入党申请书中的这段话一直铭记于心,成为我工作的不竭动力。党组织对我的培养,使我不断进步;党组织给我的广阔舞台,让我不断提高。将来的我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一定会为自己的选择倍感自豪,无怨无悔。

  今年是致公党成立90周年的大喜日子。我同两百多名宁波致公党员一样,心潮澎湃,欣喜若狂,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来表达:致公—我的亲人我的家!

  这就是我 —一名普通党员的“致公”情结。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