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温润的春日午后,我走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温暖的风包围着我,道旁树一个劲儿地抽着新绿,到处一派生机盎然。这是花城——广州特有的景色,我为自己生长于这个花团簇锦、四季如春的美丽大都市而自豪。
突然,“啪”地一声,一个重物垂直下落到我脚边,吓得我一激灵,低头一看,原来是一朵鲜红硕大的红棉花!
我心生怜惜,弯腰把它捡起来,细细端详,花朵虽然从十多米高空坠落,可是原型保持完好,深红色的五个花瓣包围着一束排列有序的黄色花蕊,收束于紧实的花托,有磁碗那么大呐。
木棉生南国历史悠久,自古受当地人喜爱。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广州木棉在秦汉南越王赵佗之时有烽火树之称,自古以来颂木棉诗词甚多。木棉史中记载羊城古木棉八景为:越王台(今越秀山)、南海神庙、光孝寺、净慧寺、五仙观、玉岩书院、瑶溪十丈木棉道、神岗木棉村。
木棉定为市花后,广州地区常有举办以木棉为主题的工艺美术展览、文艺晚会;在英雄广场建立了市花塑像,由聂荣臻元帅题名,颂扬红棉的高标出众、天天向上、热情似火等崇高品德、情操,鼓舞人们奋发向上。
到了80年代中,广州市政府把红棉图案定为广州市花花徽。花徽构图:中间展现正在盛开的红棉,上有五角红星,寓意广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向社会主义迈进;底部衬托禾穗与红棉组合,点出穗城——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花园酒店、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都使用木棉花的图案为标志,广州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也曾经使用过木棉花的图案标志。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许士杰曾赋诗赞曰:“穿林昂首薄云天,俯抚群黎问暖寒。烽火高燃迎春色,却留飞絮入清眠。”
木棉浑身是宝,树木是优质的绿化植物,花可以晒干用来煲粥、煲汤,汤色深红,味道回甘,有健脾祛湿、凉血止血、润肺止咳等功效,是广东民间祛湿的好食材,对于南方的湿热气候很适宜。木棉开完花之后,棉絮就如轻盈的白雪飘然而下,随风飞舞。人们收拾起来制成枕头,非常柔软舒适。
木棉花又称英雄花,属热带树种,耐烈日高温,喜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喜欢阳光。广州这个四季如春,日照特别长的宝地就非常适宜木棉的生长,公园里、道路旁随处可见挺拔傲然向上的木棉树,因此,木棉花就成为了广州的市花,与近代史上,广州是一个革命风起云涌的地方相合。
广州这样一个脾气温和、历史悠久却充满活力的城市,革命的足迹随处可见。这里有培养出无数革命先哲伟人的黄埔军校,有声震中外的三元里抗英纪念碑,有浩气长存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起义烈士陵园,有纪念革命先驱的孙中山纪念堂,有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等。英雄选择了广州,广州选择了革命,顽强的木棉选择了广州这一方水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愿被奴役,不甘人后,争创自由民主文明美好的新生活,他们一直在默默地践行着。
一阵风吹过,莎啦啦,啪啪几声,几朵火红的木棉花如几支燃烧着的火炬垂直掉落下来,虽然从高空直线下垂,但是落在地上的花姿依然,尽显英雄本色。
木棉花开,春天来过。
我一直寻思,木棉花为什么会选择在广州生长?广州为什么又选择了木棉花为英雄花?英雄为什么钟情于广州这块热土?这一路的历史该有多长?……
2.漫漫侨民路
我家住白云区人和镇,多情的流溪河蜿蜒穿镇而过。小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北部,因白云机场落户在此,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航空小镇。她距老城区24公里,东与竹料、太和两镇相邻;西连江高镇;南临龙归、蚌湖镇;北与花都市接壤。属全国一百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广东省和广州市列为中心镇,是白云区著名侨乡镇之一。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约7.6万人,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31个国家和地区。
小时候,我总是听大人说,谁家有南风窗多好!长大后,知道南风窗原来就是指“华侨”,谁家有华侨,谁家的生活水平就会提升一个甚至多个层次,孩子还可以出国留学“浸咸水”,回来后一个个都是那么光宗耀祖。所以,那时候对于华侨家庭的孩子羡慕得很。
及至后来,自己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真正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又由于身处侨乡之中,工余做着采写报道之类的事情,特别是加入了致公党后,对侨民之路有了更多更广的了解,知道致公党与侨民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前身是由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堂"发起的洪门(又称红帮、天地会、三点会、三合会)组建的海外组织,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旨在维护维华侨的正当权益,关注民族的独立和祖国富强。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而现在的中国致公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政治体制内,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所认可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政党。
从家门走出国门,从国门走向世界,又从世界走回到家乡,漫漫历史进程中,家乡的父老乡亲走过一条什么路?当初他们为什么要千方百计远涉重洋、冒死出外求生?后期为什么又要夜夜魂牵故土,至死都要叶落归根?……这一切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多方查证,发现家乡拥有如此数量巨大的华侨并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白云区华侨出国多在鸦片战争之后,华侨当初出国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下列几方面:生活贫困,为谋生出国;逃避迫害,流亡国外;被迫当“契约华工”出国;由教会介绍出国;靠亲友挈引出国。
其中“逃避迫害,流亡国外”一点,有史料记载了天地会领袖人和鸦湖乡甘先的反清史迹: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腐朽的清朝宫廷,对人民实行残酷的武力镇压和政治迫害,白云区农民曾参与多次农民起义。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禺北(旧称城北,即广东省城之北)的人和、蚌湖、龙归、太和、石井、江村、三元里等各乡农民,参加了甘先(人和鸦湖乡人)率领的红巾军,进行了反清的武装斗争。当时有“甘先竖旗哥打仗,打入皇城可吃粮”的民谣。甘先起义失败后,清兵残酷镇压人民。新西兰老华侨杨汤城(蚌湖乡人)在他撰写的回忆录《在新西兰侨居的日子里》写道:“我曾祖父杨胜龙兄弟六人,其中二人惨遭杀害。我曾看见过我乡的乡志记载,甘先的故乡鸦湖乡曾先后被清军杀戮七百余人,蚌湖乡被镇压的亦复不少。当时只得以银牌镌名置于‘金塔’(骨瓮)埋葬。当时,一些幸存者和害怕无辜株连受害的起义人员的年青亲属,纷纷逃到香港,以契约华工的身份,辗转前往南洋群岛、美洲、大洋洲等地寻求生路”。据杨汤城的调查,当时白云区华侨在新西兰西德兰(Westland)和鄂塔哥(OTAGO)两大金矿区从事挖金的矿工有二千人以上,其中不少人是原来天地会党人(即参加甘先起义人员),由于他们遭到清廷的通缉,不敢归里探亲,从而长居新西兰,老死他乡。
白云区政府原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陈荫雄先生曾经实地考察新西兰一个小镇——箭城,发现这里跟100多年前的白云区父老乡亲有着紧密的联系。他通过住宿遗址、遗留商店、中文信函、汇款单等实物研究,确认箭城的华工就是广东番禺禺北地区的乡亲!但是为什么这里会聚集了如此数量众多的禺北乡亲?他们为什么要离乡别井来到千万里之遥的异国小镇生活?带着种种疑问,陈荫雄先生回国后多方参考史料书籍,走访有关人士后认为这些华工当年的出逃原来跟甘先组织的红巾军有关,在他的《箭城华工营地》一文中记述:
“据旅居新西兰的周耀星先生著的《纽西兰华侨史略》介绍:禺北华侨大批到新西兰谋生,缘于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后,如燎原烈火,燃遍大半个中国。清廷倾15年之力才扑灭了这团大火。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禺北人和鸦湖乡人甘先也曾揭竿而起,组织了红巾军起义,成为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支军事力量,与清廷对抗。太平天国失败后,红巾军也被清军打败,甘先被杀。而参加过红巾军的大批禺北农民也遭到了清军四处搜捕。《纽西兰华侨史略》中说道:‘1871年新西兰金矿在广州招募工人,禺北人以‘近水楼台’之便,且又急于逃避,纷纷应募。就是‘卖猪仔’也在所不计,只要有路可逃,免遭逮捕,后果怎样也不犹豫。……那就形成了早期新西兰淘金的华工以禺北籍为多的原因。’”
3.天地会领袖甘先
四月芳菲尽,梅雨始淋漓。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我走进位于人和镇岗尾村月龙东街南14巷11号的甘先故居,它隐藏于一大片高低不平、密密麻麻的乡村民居中,需仔细寻找才能发现,而周边的村民已然不知道这间残破的房屋主人,当年曾经领导过那么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件。又或许,流血事件之后,甘先后人已经被逼四散流落,远离了这块曾经生活千年的热土了。眼前的老屋,雨中静静伫立着,雨痕顺着斑驳残旧的墙根汨汨流淌着,仿佛在无声地哭诉……
这是广式三间两廊的建筑,坐南向北,宽11.80米、长12.30米,建筑占地面积145平方米。夯土墙,悬山顶,五龙过脊,泥土地台。东西门口通街巷。左右廊房,中为天井,旱墙与前座房屋相隔。大厅十七桁瓦,左右寝室为十三桁瓦。天井对着另一个廊(厨房)的挡雨墙已倒,长着小树和野草。由于房屋长年无人居住,疏于修理,天井、廊房瓦面杂树野草丛生,墙体坍塌,瓦面漏水,地面霉潮。
甘先孩提时代已在此屋居住,由此推算,甘先故居已有200多年历史。
甘先,字广高,祖辈以务农为业。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发动了对华侵略的“鸦片战争”。翌年1月,英侵略军进犯虎门,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后又驱兵占领广州越秀山的四方炮台,包围广州城。清将奕山向敌人乞降,订立城下之盟《广州和约》,向英军交付赎城费600万元,激起了广大人民的爱国义愤。盘踞四方炮台的一股英军,又窜扰三元里,奸淫妇女,烧杀抢掠。当地农民愤起抗击。
甘先目睹清廷腐败,民不聊生,遂加入反清组织天地会,成为该会的首领之一。咸丰四年(1854年7月5日),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起义,占领佛山。甘先即于农历六月十九日在花县远龙墟竖旗响应,手持大棒,随鸦湖等地的声援队杀向牛栏岗,与邻乡义勇在广州北门杀伤英军。他率军攻占县城,宣传起义宗旨,安定民心。率队至江村与李文茂会师,并会同在禺北沙亭岗起义的周春义军,到白云山黄婆洞拜会,号召群众,反清复明。起义队伍称“洪兵”,又因头裹红巾,世称“红巾军”。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叶名琛,派清军攻打红巾军,企图扼守江村。红巾军在牛栏岗截击,毙清副将崔大同、游击洪大顺、把总容腾龙,并全歼来犯清军。六月二十六日,红巾军分三路围攻广州,西路是李文茂率部进攻城西青龙桥;东路是陈显良率部自燕塘进攻东关;北路是甘先率部经萧岗挺进三元里,攻夺城北炮台。尚有林洸隆都在河南隔江声援。叶名琛驻在越秀山镇海楼指挥清军反扑,七月六日派兵偷袭牛栏岗。甘先部阵斩清守备屈超群、熊应飞等,清军狼狈败退。七月十八日,他率部与清军大战于三元里,毙敌百余人,后又攻取从化县,杀知县李福培。屡歼清军,声威大震。
甘先英勇善战,挺身而出,果断地指挥鸦湖乡义勇队,与各乡抗英义勇密切配合,大败英军头子义律、马礼逊率领的援兵。后英军在广州知府余保纯的庇护下,才得以逃离广州。自此,“城北少年甘先”被人们传颂,至今尚留有民歌一首:“久闻甘先好名声,佛岭市上扎大营。讲起当年打番鬼,英雄队里最年轻。”
咸丰五年春,甘先率军至湖南郴州,受阻后折回花县,在番禺、花县一带坚持斗争。是年七月,广州知府郭超凡、番禺知县李福泰得叛徒密报,纠集兵勇,会同花县知县张起昆鸟进行围捕。甘先仓猝避入蔗林,后被俘,于七月二十七日被押至广州天字码头(今北京路接官亭南侧)受酷刑牺牲。
离开甘先故居,走在木棉树盛长的马路上,幽幽的思绪如眼前雨丝绵绵不绝。季节轮换,英雄花已经开过,英雄树正在顽强地生长,英雄的事迹永远流传,英雄的精神也在这块已经繁衍生息二千多年的南粤大地如花盛放。这种英雄的精神经过岁月的发酵,其内涵更多丰富、宽广,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下,先人们的革新精神必将代代相传,勃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海外的洪门后人,国内的致公党员,一定会肝胆相照,联手共进,继往开来,共同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强大的现代化国家,共同走向阳光满途的美好未来!